•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我校举行第50届科学报告会

时间:2016年06月21日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新闻中心讯 2016年5月24日下午,庆祝建校111周年第50届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

校庆科学报告会是我校最重要的学术交流活动之一,每年邀请来自文、理、医、工学科的四位学者与复旦师生、以及部分复旦附中高中生分享前沿成果和治学感悟。这一学术传统肇始于1954年,时任校长的陈望道提出,校庆种种活动,以促进科学研究为中心。此后,校庆科学报告会成为我校的学术盛宴,以弘扬复旦的学术传统,凸显复旦的文化传承,彰显复旦学者特别是中青年学者立足前沿、服务国家的志向和情怀,激发广大师生投身学术、服务社会的热情。今年,我校迎来了第50届校庆科学报告会。报告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主持。

在当天的报告会上,哲学学院教授徐英瑾、物理学系教授吴施伟、附属肿瘤医院教授虞先濬、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姜育刚四位“青年才俊”,分别代表文、理、医、工四大学科,为全校师生作报告,分享他们的学术经历、成长感悟与治学心得。四位学者的精彩演讲也拉开了校庆学术文化周的大幕。

我校举行第50届科学报告会

徐英瑾教授是我校文科领域目前最年轻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负责人,他研究的方向是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英美心灵哲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英美分析哲学,他以《如何让哲学思辨的结论变得可以被经验所验证?——以消除人文与自然之间的藩篱为切入点》为题首先发表演讲。他讲到,很多哲学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转化为某种可讨论的形式。比如对于功利主义和义务论的讨论,就可以将这两种理论转化为两种程序,看看对于它们的工程学模拟,会带来怎样的经验结果。

我校举行第50届科学报告会

吴施伟教授作了题为《显微镜下的世界——我的求学与科研之路》的报告。他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各种先进的扫描探针技术及其与光学技术的结合,研究小尺度体系中的物理,以从微观角度解决凝聚态物理和表面科学中的一些前沿的或疑难的问题。吴施伟介绍说他们课题组自行研制搭建实验平台,目前已经搭建了两套大型实验系统,一套是超快纳米光学显微镜系统,另一套是原创研制的无液氦制冷低温STM。他们目前正在利用这些实验平台研究一些前沿疑难的问题,比如寻找单层二硫属化物中单量子发光点的原子结构。

我校举行第50届科学报告会

虞先濬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胰腺肿瘤外科:当外科学遇见肿瘤学》。他在处理胰腺肿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团队每年开展胰腺癌根治术700余例,位居上海第一。虞先濬回顾道,六年前,他所在的团队来到复旦肿瘤医院。五年,每年的手术量从一百增加到七百。目前三万人次的胰腺肿瘤门诊,按照上海市卫生局的统计,占到全上海三分之一的肿瘤病人在肿瘤医院完成手术。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胰腺癌1750个完整的样本,从流调到血样到标本,到随访,有了这样一个工作,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好的体系。

我校举行第50届科学报告会

姜育刚教授的研究领域是海量媒体信息,特别是图象视频分析与检索和计算机视频,他带来题为《让计算机看懂世界》的演讲。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一点,兴趣。他表示能不能把事情做好,其实兴趣是很重要的,只有兴趣的驱动,才可以客观地钻研,才愿意去投入做一件事情。他还引用了邹承鲁院士的话:在科学上要有所成就,特别是在如果要有重大成就,需要一个人贡献自己的全部生命,仅靠每周40小时工作而没有废寝忘食地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也是不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的。

演讲前,刘承功为四位学者颁发了演讲纪念书并与他们合影留念。据介绍,今年的学术文化周期间,还将举行上海论坛2016年会,以及百余场学术报告活动等活动。

第50届科学报告会演讲人简介

徐英瑾,男,1978年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2004年获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俞吾金先生。目前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哲学、认知科学哲学、英美心灵哲学,以及一般意义上的英美分析哲学。徐英瑾强调哲学论证与具体的经验科学研究之间的结合,对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领域的思想前提与方法论基础进行反思。2009年获上海十大社科新人称号。

主讲的英语课程“心灵哲学”获得上海教委留学生专用课程项目的资助;英语课程“理解日本哲学”即将在英国网络教学平台FUTURELEARN上面世,这是复旦第一门文科领域内的英语慕课课程,目前国际学生的选课人数已经超过九千。

主要著作曾获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是上海哲学界目前唯一的全国优博奖。长篇著作《心智、语言与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75万字)2015年获得首届全国“科史哲”唯一一个青年著作奖,并获得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著作二等奖。该书核心章节之一曾获得上海哲社评奖论文类一等奖。该书另外一个核心章节的英文版本曾经在美国著名科学哲学杂志(AHCI与SCI均收录)”SYNTHESE”上发表。

获得的基金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青年一项(已经结项),国家社科一般一项(在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首席专家,是复旦文科领域目前最年轻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负责人,在研),全国优博后续资助项目(已经结项),霍英东青年基金项目(已经结项),另外还获得上海曙光学者项目、上海科创项目等地方基金。

吴施伟,男,1979年生,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导。2001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留学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师从美国科学院和人文与科学学院双院院士Wilson Ho教授从事低温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单分子科学研究,2007年9月获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纳米科学研究中心从事独立的纳米光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2011年2月作为复旦大学引进人才加盟复旦物理系。

研究工作主要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各种先进的扫描探针技术及其与光学技术的结合,来研究小尺度体系中的物理,以从微观角度解决凝聚态物理和表面科学中的一些前沿的或疑难的问题。近五年的研究方向和成果主要集中在新型二维材料,包括二硫化钼的“折纸”物理,单层二硫化钼的隐藏晶界成像,单层石墨烯的声子寿命测量等。工作先后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Materials、JACS、Nano Letters、Small等杂志,部分工作被选为Advanced Materials、Small等杂志封面。主持多项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青年科学家专题项目一项和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一项。先后入选了2011年的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计划和2014年复旦物理系谢希德青年教授。

虞先濬,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附属肿瘤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胰腺肿瘤研究所所长。对处理胰腺肿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团队开展胰腺癌根治术700余例/年,位居上海第一。从事临床转化研究:创新“胰肠吻合”术式,将胰瘘率由国际平均的15%下降至7%;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探索靶向攻击淋巴转移,使患者中位生存期提高约3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可预测手术获益性的“三阳性”血清学生物标签,甄别出“手术不获益”的胰腺癌患者亚群;阐释该人群的高代谢特征和特异性分子靶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德国际合作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和“上海市启明星”等人才计划,获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近5年接收发表Cell Res、Ann Surg、CCR、Oncogene、IJC、BJS等50余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205分。

姜育刚,男,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导。2009年获香港城市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视频大数据分析实验室负责人、上海市视频技术与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海量媒体信息(图像、视频)分析与检索,计算机视觉,以及在如上领域拥有丰富的算法研究、系统开发及项目管理经验。获得2015年上海市IT青年十大新锐称号、2015年ACM多媒体专业组新星奖、学术服务奖,2013年获得上海市浦江人才称号,入选2016年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2014年CCF-Intel青年学者提升计划,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15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完成人获得2015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学术报告30多篇,并有2项专利。

(封面制图 凯旋工作坊)

复旦大学函授报名复旦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复旦大学)
上一篇:高分子科学报告会暨于同隐教授百岁华诞庆祝活动举行
下一篇:我校航空航天系正式揭牌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