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当好重大工程建设的“总管家”——访工程管理研究所创始人丁士昭教授-同济大学新闻网

时间:2019年09月05日 信息来源:同济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近日,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丁士昭教授团队打造的国家精品课程《工程项目管理》在中宣部学习平台“学习强国”APP上线,引发广泛关注与学习。

2018年10月,团队建设的《工程项目管理》MOOC课程,荣获第一届PMI中国“项目管理优秀教育奖”,这也是该课程继2017年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之后所获的又一荣誉。

这,仅仅是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学科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又一成果。作为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的奠基人,过去40年来,丁士昭教授带领团队奋力开拓工程管理这片处女地,推动工程管理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近日,新闻中心记者专访了丁士昭教授,藉此回望中国工程管理40年来走过的发展历程,感受同济人与共和国共奋进的那份荣耀与豪情。 

    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论,开垦中国工程管理的处女地

将时间的指针回拨到39年前,那是1980年,丁士昭被公派到联邦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进修、做科研,那时他还不足40岁。彼时,他是同济大学管理工程系建筑管理教研室的一名教师,这个教研室曾隶属学校建筑工程系,名为“建筑施工组织教研室”。

在德国,他接触到了完全不同于国内的工程管理模式,特别是其中的核心技术、工程项目管理所表述的“三控制”目标管理,即“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引发了他的浓厚兴趣,“这些理念当时在国内闻所未闻。”他了解到,这一理论已普遍应用于工程中,对提升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浪费产生了重要作用,他如获至宝。

“这么好的管理理论,必须引入到国内。”抱着这样的信念,两年后,他带着取到的“真经”,随身携带着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书籍归国。

好的理论,必须让更多人知晓、受益。丁士昭倡导开设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身先士卒承担起全部讲课任务,首期整整十天的培训班只有他一人唱独角戏。培训大受工程师们的欢迎,项目管理“三控制”开始在中国落地。“中国有了真正懂项目管理的内行了。”他说。

1988年,中国开始探索建立工程建设监理制度。丁士昭受邀在国内推广建设监理制度,负责组织全国最早一批监理工程师培训。他主持编写相关培训教材,忙得不亦乐乎。

无论是工程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其技术应用,都需要有信息技术提供有力支撑。在1989年开建的上海地铁一号线建设中,丁士昭提出要采用“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他带着几个研究生,携手软件公司合作研制我国首套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包括对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文档管理等在内的多个管理模块。系统应用于上海地铁一号线项目管理咨询服务中。他还率先把工程保险理念引入地铁工程,为后来地铁工程提供了风险保障的样板。

随后丁士昭又收到广州地铁的邀约,他带着研究生编制完成了约6万字的《广州地铁首期工程项目监理总体方案》,获得了来自国内外11位地铁工程建设及项目管理方面专家组成的评审组的一致首肯。

 创立工程管理研究所,直接服务重大重点工程建设

经原国家建设部建议、同济大学批准,1991年4月21日,中国第一所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监理研究的机构在同济大学悄然诞生。

工程管理研究所成立后,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细化,完成了更多富有开创性的工程管理咨询服务实践。1991年,首次将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在上海浦东开发建设的第一幢金融大楼——中国人民银行银都大厦进行试点;1992年,工程项目的新管理模式“CM”模式试点应用于浦东的上海证券大厦;1993年,首次将“前期策划”应用于中国银行的上海国际金融大厦的投资和设计定位;1996年,在交通银行总部的交银大厦工程中推出我国第一份创新设计合同……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同济研发的工程信息管理方法、手段或系统在一系列国家重点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强大的支撑作用。研究所理论应用的工程类型从之前的商务工程拓展到了会展工程、工业工程,以及系统更为复杂的交通工程。

2010年6月25日,位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内的虹桥铁路站、虹桥枢纽长途客运站同步启用,至此,一个特大的具世界级规模的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呈现在世人面前。研究所历经一千余个日夜的奋战,以先进的“项目总控”理论成果科学地帮助业主指挥、控制了错综复杂的工程建设进度,为这一重大工程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每做一类工程,其工程管理的成果必定成为这类工程的标杆,成为后行者效仿的模板。丁士昭的一拨研究生,跟随着导师在一项项工程管理的不毛之地冲锋陷阵,填补空白。

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上海浦东机场、广州新白云机场、苏州地铁…… 研究所继续担当重任。继建设监理制度后,研究所还协助建设部建立了建造师执业资格认证和考试制度,协助中国投资协会建立了建设项目投资管理师水平认证和考试制度。


2018年,工程管理研究所参与发起成立“同济大学建筑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致力于为我国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具有重要价值的管理思想、方法和工具,为推动中国建筑产业具有全球领先竞争力贡献力量。今年,丁士昭团队还参与指导北京大兴新机场进度管控与跟踪。 

     推进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为国家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

 与工程管理研究所同步发展的,是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专业发展与研究所发展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研究所丰富的理论和应用成果全都融入了工程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之中。

在研究所发展壮大过程中,培养出了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丁烈云院士,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山东建筑大学10多位教授等一批专业骨干,他们在各项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中渐渐崭露头角,挑起了大梁。

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学科建设是龙头。研究所抓住学科建设的有利契机,不断提升工程管理学科的整体竞争力。工程管理研究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积极参与“建设经济、法规与项目管理”学科、“城市发展和管理”学科群的建设,成为这两个学科建设的核心力量。

经过多年的有力建设,同济工程管理学科的建设成果令人瞩目。1999年,同济大学成为第一批通过建设部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评估的高校之一。2000年,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亚洲著名的项目管理专家之一Kunishima教授到访同济,他对同济工程管理研究所在项目管理和建设信息化领域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2001年,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主席John Bale教授认为,同济工程管理研究所已接轨国际先进的研究机构。

 工程管理研究所一直在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研究团队用心打造了2项国家级精品课程、3项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本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部级规划教材。

团队还将优质的精品课程在网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脱胎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同济大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在2014年开启了它的MOOC征程,目前已成功开展5期,并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共吸引10多万人在线学习,受到热烈追捧。

同济工程管理专业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研究所还携手国外高校、国际工程界及专业学会,积极推动双方全面合作,把握国际工程管理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同济工程管理专业已获多个国际专业机构的评估认可。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回首40年来,同济工程管理学科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直引领并积极推动着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为建筑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丁士昭教授说。    (艾娇)

 

同济大学函授报名同济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同济大学)
上一篇:学校召开开学工作会议,部署落实新学期重点工作-同济大学新闻网
下一篇: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济大学新闻网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