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壮丽七十年 奋进“双一流”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 现代物理研究所

时间:2019年09月28日 信息来源:复旦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复旦贯彻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攻坚之年。

为更深入地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上海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好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学校主页陆续推出“壮丽七十年,奋进‘双一流’”系列报道,展示各院系、各学科、各科研机构传承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奋进担当、狠抓落实的有为之举和簇新风貌,以优异成绩献礼新中国70周年华诞。

薪火相传 不忘初心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  刘召伟 杨柳

9SDH-2型(92×3 MeV)串列加速器从1987年9月正式投入运行,至今已安全服役30多年,目前整套系统依然保持良好的工作状况。

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起源于新中国发展与国防建设重大需求,自1958年12月复旦大学原子能系成立,60多年来,历经物理二系(1961-1977,1988-1997)、原子核科学系(1977-1988)、现代物理研究所(1997-)|核科学与技术系(2009-)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伴随并见证了国家与社会对高校核物理技术与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全国高校中第一批设置原子核物理专业,也是全国首批核物理与核技术博士点和硕士点之一,成为我国核科学与技术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目前拥有1个本科学位授予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等离子体物理专业(授予理学硕士学位);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授予理学博士学位);同时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近年来每年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各约40名。

承载国家使命 筚路蓝缕 艰苦创业

20世纪50年代,为抵御核大国的核垄断与核讹诈,我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因而急需培养一批核科学人才,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了。以卢鹤绂、吴征铠、杨福家等为杰出代表的几代科学工作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始终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奋斗,刻苦攻关,追求卓越,在核科学研究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我国核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建系初期,虽然实验条件简陋,科研资料贫乏,但老师们热情高、干劲足,日以继夜地边搞科研边开展教学。卢鹤绂教授和吴征铠教授为了培养青年教师,经常在晚上给他们讲课至深夜。经过全系师生的不懈努力,1960年系里就开设出了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建立了当时国内一流的核物理和放射化学教学实验室,成为国内主要培养核科学人才基地之一。1966年以前的毕业生多数分配至二机部所属研究所和企业。物理二系从一开始就组织了一支业务水平高、工作兢兢业业的师资队伍。随着事业的发展,教职工人数不断增长。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180多人。应国家需要,很多教师还支援校内外各单位,如吴征铠调至核工业部曾任总工程师,赖祖武调至九院十所曾任所长,钱孝衡调至上海科技大学任副校长,黄祥豫调至上海工业大学任党委副书记等。

在科学研究方面,物理二系初期发扬自力更生、解放思想的精神,师生结合,自建实验设备,开展科学研究。核物理专业自制成由学生设计的国内第一台质子静电加速器以及电子感应加速器等大型设备,建立了加速器实验室,还自己动手制造进行核物理实验必需的仪器,如定标器、正比计数管、GM计数管、碘化钠(铊)晶体,并与物理系合作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只金硅面垒半导体探测器。1960年开始自行设计国内能量最高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并协助工厂加工,于1965年顺利出束,曾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从1980年起,核物理专业在国内最早开展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分子物理和离子束分析方面的研究,为我国高科技项目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数据,获得应用单位好评。曾对越王勾践宝剑等大量文物进行过无损分析,还系统测定了古代名瓷的化学组分,建立了相关样品的数据库。1987年又引进了当时最先进的9SDH-2型(92×3 MeV)串列加速器,“基于加速器的原子物理和核物理实验室”也马上建立起来,于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开放实验室,并成为国家三束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的一部分。1986年核物理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重点学科,1997年获全国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资助。物理二系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加强应用基础和科技开发研究,为我国国防和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曾承担国家科技攻关、攀登计划、“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10余项,以及国家科学基金、国防科委、教育部及有关部门的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国家级发明奖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

立足新的起点 栉风沐雨 砥砺前行

作为复旦大学“双一流”学科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建立了核物理与离子束应用教育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上海EBIT联合实验室及上海市原子与分子物理重点学科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及全面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已经成为国内主要核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参与建设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的伽马光束线(SLEGS)站,同时积极加强国际合作,利用国际大型科研平台开展高能物理和中微子科学等实验研究,是Belle II 国际合作计划中国工作组牵头单位,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国际合作组、美国BNL的STAR和sPHENIX国际合作实验、欧洲LHC 的ALICE 和CMS国际合作实验、日本KEK的Belle II 国际合作实验等重大科研计划的中方领导或成员单位。也与国内一流学术机构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核工业设计院、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等保持紧密合作。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重点发展4大学科方向: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其应用、计算物理、核物理与粒子物理。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量子色动力学和高能核-核碰撞物理、重离子物理和放射性核束物理、中微子物理、高电荷态离子物理、原子结构和原子碰撞、新概念等离子体物理及其诊断技术、精密测量、材料的物理设计及制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离子束材料物理、离子束生物医学物理和离子束科技考古等。

核技术方向由杨福家院士开创,依托复旦大学9SDH-2串列加速器,开展离子束材料物理、离子束生物医学物理、离子束科技考古的研究。近5年来,核技术方向共发表SCI或EI论文近50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项、青年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研究协调项目(CRP)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子课题1项、国防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科学装置前沿研究重点专项1项。

电荷态离子物理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电子束离子阱(EBIT)、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ECR)等装置的高电荷态离子物理。自主研发了国际第八台、国内第一台低温高能电子束离子阱装置(上海EBIT),主要技术参数电子束能达到150 keV,位居国际第二位;同时研制了两台低能EBIT装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EBIT装置的光谱学研究平台。开展了高电荷态离子量子干涉、极端场中的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等基础物理研究,以及TOKAMAK与ICF光谱诊断,聚变等离子体辐射冷却效应关键过程研究。

计算物理团队依托快速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及数值模拟与计算技术,对多学科的前沿物理领域开展研究。近十年来,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新世纪人才计划1项、上海市项目3项,横向项目6项。在SCI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大部分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上。

高能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团队研究方向分为高能核物理和粒子物理两个领域。主要参与和领导的实验包括:美国BNL国家实验室的RHIC-STAR实验、即将在四川锦屏山开建的地下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日本KEK的B介子工厂实验(Belle)以及超级B介子工厂实验(Belle II)和中科院高能所的北京谱仪III实验。理论研究方面主要为:量子色动力学(QCD)物质的理论研究,包括研究高温夸克胶子等离子体性质,高密夸克物质与核物质性质;有效场理论的研究,通过有效场理论来回答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强相互作用等基本问题。

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中低能核物理团队由马余刚院士领衔,团队研究方向分为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和中低能核物理两个主要领域:前者以位于布鲁克海文实验室(BNL)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RHIC)上的“螺线管径迹探测器(STAR)”的国际合作及位于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LHC-ALICE国际合作为主;后者主要开展以放射性核束物理和中低能重离子核反应为主线的核物理前沿研究,同时也开展基于上海光源激光电子伽马源(SLEGS)的光核反应、基于强激光的激光核物理以及深地低本底实验研究。多年来,团队在中高能重离子碰撞动力学、放射性奇异核的产生与性质、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的实验寻找与其性质研究、反物质探测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统性、创造性成果,获得了2016、2001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14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多项重要科研奖励。团队在2018年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近10年,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科技部ITER专项在内的国家级、国际科研项目100余项。在一系列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的师资力量也不断提升,现有在职教职员工5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6人(54名外籍教授、3名非华裔),含2名中科院院士、2名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青年拔尖人才、2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

展望美好未来 踏新征程 谱新篇章

根据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为己任,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开启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添砖加瓦之新征程。

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现代物理研究所|核科学与技术系将秉承国家使命和自强不息的复旦基因,追求真理,开放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五维育德”,大力提升教育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质量,认真培育一支高素质教学和科研队伍。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不断激发科研活力;以改革发展为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薪火相传,不忘初心,踏上新征程,在新时代全面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谱写复旦核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复旦大学函授报名复旦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复旦大学)
上一篇:红色回响经典诵读会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
下一篇:壮丽七十年 奋进“双一流”立德树人 改革创新 生命科学学院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