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苏高校

刚获挑战杯特等奖,又全考取研究生——记扬大马院“非常6+1”团队的精彩大学路

时间:2016年04月17日 信息来源:扬州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近日,南京师范大学公布了201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结果,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教1201班潘海燕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个结果让扬大马院绿行调研团的7名成员欢欣雀跃,“小潘的录取意味着我们团队集体上研的约定成功兑现了,继‘挑战杯’之后我们又一次战胜了自己。”绿行调研团团长姚海波说。

  绿行调研团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竞赛而组建的一支7人学生团队,自建立起来,这个团队的7位大学生一路开挂,翻开这支团队的简历: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扬州大学学生会主席,扬大马院学生会主席、社团联合会主席……他们相互扶持,交出了一份“高调”的毕业答卷。

 

  从528所高校脱颖而出

  7人团队获得“挑战杯”特等奖

  绿行调研团是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4年为准备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而组建的一支7人学生团队。2015年11月20日对绿行调研团来说是富有纪念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我们提交的作品获得了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将梦想变成了现实。”绿行调研团成员张静静说,据了解,这次比赛初赛有528所高校、1569件作品,决赛有318所高校、783件作品,竞赛的激烈程度宛如战场一般,但是经过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和拼搏,他们最终还是赢得了这场战役,捧回了“挑战之花”。

  “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挑战之路’是如何艰辛;只有付出的深厚,才知道成功的喜悦是多么来之不易。”成员郭然在获奖当天的日记上写了这样一句话。团长姚海波对此深有体会,“下乡调研,整理夹带着‘土话’的录音材料,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专业的社会学调查方法,这对我们一群大三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挑战。”姚海波说。扬州建华村村委樊主任至今还记得调研团刚进村时的情形,“7个从小到大在市区长大的学生,对农村的情况不熟悉,甚至连农田里有的作物也不认识,与村民交流也是频频受挫。”樊主任笑着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都‘挺过来了’,不会跟村民交流,我们就挽起袖子,卷起裤脚,下到地里帮他们干干农活,多试几次他们就接纳了我们;知识积累不够,我们就静下心,埋下头,从《乡土中国》读到《江村经济》。”姚海波说。18个月的奋战、20余次的下乡调研、30余万字的录音材料、修改了近百遍的文本,绿行调研团交上了一份决赛答辩专家“少一字则残、多一字则繁”高度评价的作品,最终斩获第十四届“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而这个奖项全国只有38项,其中社会组仅有2项。

 

  36天日夜备考

  7人“齐刷刷”考取研究生

  36天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曾让刚刚结束“挑战杯”之旅的7个即将面临毕业选择的大学生一度陷入彷徨。“11月20日才做完挑战杯,12月26日就要参加考研,没有哪个学生会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毫无紧张感。”团队指导老师王晓燕教授的眼底满满的都是心疼与关怀。

  然而这一次,他们又一次挑战成功,交出了一份“高调”的毕业答卷,所有成员全部录取研究生,其中两人保送研究生,一人参加研究生支教团,一人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三人考入扬州大学。

  “在我们比赛期间,其他同学都在复习备考,而我还基本是白纸一张,刚刚开始复习那会儿非常着急,甚至想过放弃。”姚海波说,“挑战杯”锻炼起来的过人心理素质使他很快从焦躁中走了出来。泡图书馆,借团委办公室复习功课,学习任务做不完,熬夜也要啃下来,12点过后才休息是他的常态。“连‘挑战杯’都挺下来了,还有什么坎是迈不过去的,考研算什么。我每天都这样告诉自己。”姚海波说。经过连续的奋战,姚海波以401分专业第一的初试成绩进入复试,并最终被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录取。

  团队成员潘海燕和姚海波一样,也遇到了 “烦心事”。“我的目标是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专业,跨学校、跨专业考试让我心里实在没有底。”潘海燕说。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只有无怨无悔,潘海燕决定接下这份自己给自己的“挑战书”。早晨起来背英语单词,晚上复习各种专业理论,功夫不负有心人,潘海燕成功实现了南京师范大学学习社会学的梦想。

 

  相互扶持鼓励

  他们交出“高调”毕业答卷

  从参加“挑战杯”以来,7人的团队一直互相扶持,考研路上更是如此。“这么短的时间,进行考研复习,学习强度很大,如果只有一个人很容易有放弃的念头,所以我们一直互相支持,互相激励对方往前冲,不允许有一个人掉队。”采访中,潘海燕说道,遇到难题时,大家可以相互请教,或者相互讨论,比一个人复习来得强。

  “每天和‘战友’一起泡图书馆成了所有人最难忘的记忆。”潘海燕说,已经保研的学生还经常帮他们准备各种考研复习资料,“生活中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让我们帮忙。”是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

  “我们每个人都给了自己和家人一个满意的答复和一份值得期待的未来。”团队成员张静静说。作为扬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今年9月她将会前往贵州山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然后回来攻读研究生。扬州大学学生会主席和“挑战杯”的历练让她对支教这个新的挑战充满了信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左红梅在绿行调研团前进的一路上都密切关注着每个个体的成长,她毫不掩饰自己的感动:“从刚开始的稚嫩到今天的成熟,我为这7个孩子感到由衷的骄傲,他们完成的不仅是‘挑战杯’和考研这个课题,更是一个发现自我、挑战突破的过程。我深信他们的人生路将越走越精彩。”(金叶滢 乔云)

扬州大学函授报名扬州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扬州大学)
上一篇:做一名纳米生物领域的“科技民工”
下一篇:卖橙大赛一次爱心与专业的美丽牵手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