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苏高校

海安水乡道情走进大黉舍园

时间:2017年06月28日 信息来源:南通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濒临灭亡的艺术有了传人。海安水乡道情带着土壤芳香,走进南通大黉舍园。

6月6日下战书,由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主理的“海安水乡道情走进南通大学”报告会,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钟秀校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顾晓松教授专门发来贺信。

海安水乡道情传承人刘志龙,海安水乡道情传承实践研究主干刘和兵先生、郑雪佳先生的原汁原味的海安水乡道,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道情是汉族曲艺的一个类别,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情势说唱,在海安地区广为流传的就是海安水乡道情。

相传,道情源于唐代布道的《承天》《九真》等道曲,用渔鼓和简板作伴奏乐器,一样平常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主唱者怀抱渔鼓、手持简板击节说唱——用今天的流行元素解构一番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唐代的Rap。

道情还有一个更嵬峨上的传说:渔鼓为张果老的道筒,简板为蓝采和的板子。相传张果老云游四方时,经常敲打着渔鼓、简板唱道情,劝化世人。

海安水乡道情是明末清初的一个流派。据当地乡土作家陈寅生介绍,道情在当地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如同京剧要京腔京调、所有地方戏曲都要用方言演唱一样,“海安水乡道情”就得用海安方言表达,海安地方文化资深研究学者、作家陈寅生先生用海安话介绍了“海安水乡道情”的历史演变和近况。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张承载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海安水乡道情传承人刘志龙天赋失明,幼年拜师学习道情。他一字不识,且双目失明,学艺中,全靠口传心记。

天主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必然为你打开一扇窗。刘志龙先天极高,仅学了两年半便出道餬口。在上世纪80、90年代,里下河水乡的村落里,经常会出现他走家串户的身影——臂挽渔鼓,手持简板,清脆高歌。

曩昔农村没什么文艺运动,唱道情就成了农村人最大的娱乐,这一运动很受迎接。分外是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刘志龙天天从早唱到晚,来到千家万户,一天走二十多公里。

刘志龙除了独步里下河地区的唱功之外,更厉害之处在于:“道情的内容都在脑子里,唱60个小时也不会重复。”

刘志龙也获得过官方的认可。上世纪70年代,他曾在南通市民间文艺汇演中获得过一等奖。

刘志龙现场演唱了原生态道情曲牌“银缕丝——耍孩儿”。

传承要有后来人,“海安水乡道情”传承研究主干刘和兵、郑雪佳两位先生登台演唱了创作的道情曲目——《廉政花儿四季开》。

经过海安墩头镇的教育工作者、文化宣传工作者、民间艺人和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多年的共同实践研究,海安水乡道情终于登上了大众艺术的殿堂。这次运动将进一步进步非遗记录方法的学术性,进步非遗研究的服从和质量,引领更多专家学者、音乐工作者研究海安水乡道情。

报告会组织者是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这是一位致力于发掘、珍爱、传播江海文化的热心人。从2003年起,詹皖就致力于民间音乐的收集、整顿和研究。十多年来,他四处探求民间歌手,反反复复听他们的演唱,一句句核对唱词和唱腔,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为抢救濒临失传的海安水乡道情,詹皖先后数十次带着本身的研究生自费去海安墩头,亲耳凝听刘志龙老人演唱的海安水乡道情。与此同时,记录整顿了刘志龙老人演唱的一批曲目。

詹皖说,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紧张论述来研究海安水乡道情。组织这次运动,就是为了增强非遗珍爱理念的宣传,加强社会共识,让南通大学的学子们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品味非遗的精彩。作为高校的艺术家们,应当有文化担当精神,走进墟落旷野,与下层民间艺人、研究专家携手,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90高龄的道情粉丝张坦老老师特地赶来参加报告会,凝听了童年时常常听到而又远离几十年的道情。

中国好人蒋浩、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王芳共同为“南通大学海安水乡道情学研基地”揭牌。中国文联内联部原巡视员、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李培隽老师为报告会书赠对联。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卫教授给地方文化研究者颁发证书。

(张卫斌)

刘志龙现场演唱原生态道情曲牌“银缕丝——耍孩儿”。

道情表演。

中国好人蒋浩、南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芳共同为“南通大学海安水乡道情学研基地”揭牌。

艺术学院副院长张卫教授给地方文化研究者颁发证书。

李培隽老师为报告会书赠对联。

南通大学函授报名南通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南通大学)
上一篇:校长程纯调研启东校区建设运行工作
下一篇:楚辞研究中间教师参加“‘楚辞学’学术研讨会暨台湾端午文化论坛”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