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江苏高校

聚力内涵式发展 着力高质量提升 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而接续奋斗——在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时间:2020年03月12日 信息来源:南京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2020年1月9日)

胡 金 波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议。

中国共产党南京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开启新征程、创建“第一个南大”迈出新步伐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为建设“第一个南大”而接续奋斗。

一、五年来的工作成就

自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历次中央全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指示,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顺利完成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党的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为建设“第一个南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理论武装持续深化。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完善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校党委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推动学习新思想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严格履行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围绕“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抓班子、带队伍”职责,践行“四个服务”,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严格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全力配合做好中央巡视工作,较好完成整改任务,党风政风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启动实施“熔炉工程”,深入推进“三三制”本科生、“二三三”硕士生、“四三三”博士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构建南大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首位。入选教育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深化综合改革和首批博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优化招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金陵学院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召开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大会。坚持引育并举,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新增两院院士、南大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7人次,“四青”人才151人次。获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20个。完成全员岗位聘用制改革,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聘用的转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决果断处置师德失范事件。

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围绕新兴前沿与交叉学科,全面优化学科布局,持续推进高峰学科建设,形成文理工医协同发展、富有特色的学科体系。学科总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1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19个学科入选江苏高校优势学科三期建设项目,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1个学科进入A类、3个学科获评A+。17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在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15个学科进入100强、28个学科进入200强。

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基础研究优势不断强化,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自然指数排名持续位居全球高校前列,最好成绩为中国高校第1、全球高校第7。牵头完成项目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国家“三大奖”13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41项。新增自然科学重大项目45项、国家和省部级平台7个。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七次、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三次蝉联优秀等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8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生产力状况排名和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数均位居全国高校前三。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复杂废水生物处理增效调控技术、单芯片超高像素成像技术、微界面反应强化技术等成果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型智库建设成效显著,数十篇决策咨询报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中央相关部门的批示采纳。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以校地合作平台为纽带,形成覆盖全省的成果转化网络。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助力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苏州校区。继续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工作成果丰硕,募集资金12亿元。校友工作成绩喜人,校友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国际交流合作深度拓展。实施柔性引智计划,17位诺贝尔奖得主、70多位发达国家院士等顶尖学者来校交流合作。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累计获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8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新增中国政府友谊奖2项。打造海外交流学习和国际科考训练项目集群,学生海外交流率稳步提升。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留学生规模逐步壮大、学位生比例不断提高。高级别人文外交活跃,一大批海内外政要来访,“南京论坛”等国际性高端论坛正成为南京大学在世界舞台上的亮丽名片。

依法治校有序推进。成立依法治校委员会,修订《南京大学章程》,规范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机构的学术权力。创立规范性文件合法审查机制,建立健全合同审查管理机制,形成分级分层、权责明晰的依法治校工作体系。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成立审计委员会。加强党务公开、校务公开等信息公开工作,管理工作透明度不断提高。建立健全“两代会”工作体制机制,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民生保障不断完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合理的薪酬增长机制。加快建设句容创新创业示范园人才公寓项目,实施教职工工作日午餐方案,优化师生员工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完成部分学生宿舍改造提升,实现校内主要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开放。以“鼓楼校区综合服务大厅”“财务服务质量提升示范工程”为代表的各项服务举措相继落地见效。启动“智慧校园”建设。获评“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

全面从严治党有力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支部建设落实年”行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加强选人用人工作,管理干部活力得到充分激发。统一战线工作、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四风”顽症得到有效遏制,机关作风持续向好。建立健全巡察工作机制,完成两轮巡察工作。支持纪委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鼓舞、催人奋进。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中共教育部党组和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在历届学校党委打下的工作基础上各级党组织接续奋斗的结果,是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辛勤创造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上级党组织,向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一,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第二,必须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建设“第一个南大”不偏移、不走样。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校之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高质量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四,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建设“第一个南大”,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使命担当,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为国家发展、人民福祉作出南大贡献。第五,必须自觉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建设“第一个南大”的不竭动力。

在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要与时俱进提升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能力水平。特别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示,政治站位还需提高、本领能力还需提升、前进步伐还需提速;对照建设“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要求,办学治校举措还欠扎实,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尚显薄弱,学术成果显示度不够高,缺少“叫得响”的高峰学科,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意识还需强化,对外开放与合作办学的水平还需提高,办学资源供给与“双一流”建设需求之间缺口较大,综合治理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对照全面从严治党的具体要求,管党治党力度还需加大,在基层党组织建设、意识形态工作、学生社团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我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不够深入、贯彻不够有力,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认识不够全面、遵循不够自觉,对南大特殊校情的把握不够系统、施策不够精准,推进内涵式发展的自觉性、高质量提升的主动性还需进一步增强。唯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持清醒头脑和务实作风,永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自觉从“自身强不强”的反思中补短板、从“贡献大不大”的比较中强弱项、从“世界认不认”的审视中知不足,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不断引领承载着建设“第一个南大”使命的航船直挂云帆、破浪前行。

二、担当起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崇高使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当代中国、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的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社会的形态和业态。中美贸易战究其本质是科技和人才的较量,更是两种政治制度的竞争。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迈入普及化阶段,这既是量的跨越,更是质的跃升,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必须突破“卡脖子”问题,着力原创性、颠覆性的基础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掌握事关未来国际竞争格局的高科技领域话语权。再过十五年,中国要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建成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地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凸显,南京大学为党分忧、为国效力的崇高使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坚持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南京大学,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办让党放心的南京大学,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办让世界点赞的南京大学,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办让社会称道的南京大学,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和永恒的追求。当前,南京大学正处于继往开来、接续奋斗,解放思想、一流引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服务需求、回应关切,集聚资源、提升内涵,稳中求进、增压提速的新阶段,必须解决以次优地位争取最优人才、以较小规模作出较大贡献、以有限投入满足无限期待、以先行优势助力后发先至、以已有辉煌赢得持续辉煌等突出性问题,努力使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在聚力内涵式发展中充分释放、办学活力在聚焦高效能治理中得到充分迸发、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在着力高质量提升中得到充分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工作指南,也为我校擘画了创建“第一个南大”的美好蓝图和行动方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第一个南大”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更是南大人自己的。五年来,它已经成为流淌在南大人血液中、搏动在南大人心跳中、融入在南大人奋斗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美好追求和不倦实践。全校上下在建设“第一个南大”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建设“第一个南大”的第一前提是明晰方向、第一追求是世界一流、第一使命是立德树人、第一品牌是最好本科、第一资源是人才强校、第一动力是改革创新、第一效率是优化管理、第一姿态是真抓实干、第一保证是党的领导等共识。实践启示我们,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奋斗过程,“第一个南大”既吹不出来、夸不出来,也掉不下来、冒不出来,而是干出来的。如果不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那再好的目标和蓝图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必须瞄准一流目标、守望一流标准、落实一流要求、作出一流贡献、取得一流业绩;是与时俱进、刻苦求进的攀登过程,必须研究新情况、分析新态势、回应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以站得高统揽全局、以抓得准科学施策、以落得实赢得发展;是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探索过程,要敢于迎着历史积累的矛盾上、外部复杂严峻的冲击上、师生员工反映强烈的问题上、影响安全稳定的风险上,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添动力、以集成聚实力、以激励获可持续力;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接力过程,建设“第一个南大”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持续奋斗,必须一棒接着一棒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事接着一事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必须鲜明目标导向,明确推进思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建设“第一个南大”的重要指示,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紧紧围绕第九次和第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学校发展总体目标不动摇,即到建校120周年时,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更多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到建校130周年时,力争总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建校150周年时,全面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卓越世界一流大学。今后五年,是实现总体目标、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任重道远、时不我待,机遇难得、挑战严峻。既要着眼长远,更要立足当下,始终不渝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扎根中国大地,转变发展方式和治理模式,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卓越荣校、多校区协调发展等战略,按照工作围绕质量做、以质量牵引数量,投入围绕结构调、以结构支撑功能,资源围绕内涵配、以内涵链接外延,政策围绕效率定、以效率促进发展,措施围绕目标定、以目标统揽全局的总体思路,努力使立德树人更有成效、人才队伍更加优化、高峰学科更多涌现、科研贡献更加突出、文化传承创新更有作为、办学格局更加开放、师生员工获得感更有成色、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今后五年,基本建成苏州校区,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取得实质性进展,探索实施南大特色的新生院运行模式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取得突破性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初步实现,成功举办1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学校的美誉度、贡献度、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点是聚力内涵式发展。这既是客观需要,也是理性选择。聚力内涵式发展就是聚力以人为本,把握教育规律,立足国情校情,瞄准世界一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质量、动力、效率变革,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内涵式发展,必须更新理念。更加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红绿灯,作为“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必须以人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坚持全面发展与充分发展、因材施教与因需培养、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统一,让每一个进入南京大学的学生都发光。办学以人才为本,开阔思路,发掘各类人才,着力做大第一资源;开明举措,发挥人才优势,着力盘活第一资源;开放环境,发展人才事业,着力做强第一资源。必须优化结构。优化学科结构,使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同频共振、各显其长,凸显龙头作用;优化队伍结构,使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后勤服务队伍同心同德、各尽其责,彰显关键作用;优化治理结构,使党的领导、依法治校、师生员工当家作主同向发力、各展其能,突显保证作用。必须提升效率。通过改革体制增活力、创新机制添动力,改进办学资源和要素配置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提高供给侧质量,激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及利益相关群体参与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提高办学全要素效率。必须卓越引领。弘扬首创精神,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领创新人才培养新实践;彰显人文底蕴,贡献更多先进思想理论成果,引领社会发展新进步;发挥学科优势,坚持以卓越的原创科研驱动科技创新,引领科研转型新导向。必须创新文化。着力守住魂、提增神、聚焦人、不折腾、致力成,外练筋骨皮、内强精气神,涵养内功、创造事功,营造本真生活、本色做人、本职育人、本分治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环境,塑造新时代的“国士风范”,使南京大学真正成为社会的灯塔、创新的活水、真理的福地、文化的酵母、知识的源泉、道德的堡垒。

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是着力高质量提升。高质量提升是办学治校的永恒主题。南京大学具有质量立校的优良传统,在创办中国最好本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赢得了广泛赞誉。着力高质量提升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期待,更是南大人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必须提升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贡献于立德树人。全力推进“熔炉工程”,把南大学子锻造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提升科学研究的高质量,贡献于创新发展。以思维方式、组织方式、评价方式的自我变革,走向高层次的质量提升,更多地面向国家战略、面向重点布局、面向重大问题、面向核心技术,实现以基础研究为根,并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从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到决策支持的高质量科研创新,克服“五唯”惯性,以更多的南大原创、南大研发、南大贡献服务于创新发展。必须提升社会服务的高质量,贡献于国家治理。论文要更多地写在中国大地、江苏大地上,创新业绩要更多地转化为中国创造,探索成果要更多地变成为中国经验,建言献策要更多地物化为中国方案。必须提升文化传承的高质量,贡献于文化自信。南大的文化传承创新以及“诚朴雄伟”的精神传统将在高质量提升的行动中发扬光大,以忠诚于党、挚诚于国、竭诚于学、热诚于人体现“诚”的新时代价值,以质朴气质、简朴作风、素朴形象、纯朴初心呈现“朴”的新时代要义,以立意高雄、拼搏争雄、卓越强雄凸显“雄”的新时代意蕴,以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伟大工程的施工者、伟大斗争的战斗者、伟大梦想的践行者展现“伟”的新时代作为。

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是南京大学基于历史经验、办学实际和时代方位的理性选择和自觉行动。今后五年,全校上下要集中一切力量、集聚全部资源、集成各项政策,力争内涵式发展有大的突破、高质量提升有大的飞跃,在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三、明确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点任务

宏伟目标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今后五年,我们要明确重点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实现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突破,开创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的新局面。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放大南京大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势和特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人才培养全体系。全面实施“熔炉工程”。实施“熔合计划”,推进“三全育人”新模式;实施“熔炼计划”,打造“五育并举”新格局;实施“出彩计划”,构建“人人成才”新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统为要、以育为重,把“熔炉工程”建成“大德工程”“大爱工程”“大家工程”“大智工程”。提升“最好本科”第一品牌示范效应。坚持“以本为本”,践行“四个回归”,继续引领本科教学改革向一流本科教育建设转变,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转变。深化大类招生改革,探索新生院运行新模式。以交叉融通、教研相长的学科体系为支撑,以模式贯通、全面培养的教学体系为中心,以育人为核、融合前沿的教材体系为载体,以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管理体系为保障,构建师生成长与创新共同体,培养各行各业未来拔尖领军人才。深化研究生综合改革,构建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优化博士资格考核与弹性分流机制,围绕一流学科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学工程和交叉学科发展需求,实施博士生学制和奖助体系改革,构建提升研究生招生、培养质量的责任和动力机制。健全研究生生源质量、学业培养、学位出口全过程质量监控管理与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思政教育四级责任体系,打造研究生教育荣誉体系。提升双创教育品牌影响力。加强双创与“五育”融合、科教与产教融合,积极融入学科建设,优化双创教育支撑服务体系,更好服务双创人才培育。

(二)开发第一资源,打造一流队伍。深入贯彻学校新时代“第一资源”开发大会精神,以“头雁工程”为牵引,全面改革人才工作机制,让人才队伍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实施“擎天计划”,引进和培育有影响力的领军和顶尖人才100人以上。实施“腾飞计划”,启动准聘长聘体系建设,推进师资选拔聘用机制改革,引进青年高层次人才200人以上,有力保证高水平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实施“跨越计划”,建成40个以上的高水平研究合作团队,促进优秀青年学者快速成长。实施“毓秀计划”,成立毓秀博士后学院,集聚有志于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优秀博士后等研究系列人员200人以上,为准聘长聘制度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启动“护航服务计划”,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手段,谋划人才引进、精准服务的方式,提升人才工作水平和效能。进一步规范外籍教师聘用管理机制,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实施“争锋计划”,加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构建科学化精细化的干部综合考核体系,推行院系行政领导班子和机关部处、直属单位负责人任期目标责任制。落实完善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健全正向激励体系。创新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方式。实施“231计划”,推进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三)凸显特色优势,建设高峰学科。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为支撑,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在前沿和交叉学科领域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健全优势学科和主干学科引领式发展机制。强化学科精准支持,推动优势学科整体水平与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深入实施“学科亮点工程”和“高峰学科倍增计划”,推进学科建设从高原到高峰转变,形成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一流学科体系。完善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支持机制。从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出发,重点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探索一流学科建设和治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分类别、多层次的学科发展模式与评价激励机制。

(四)强化问题导向,提高科研水平。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术前沿,推进实施科研转型提升战略,以“卓越研究计划”为抓手,持续探索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打造“理工医”新高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大支持原创性、变革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攻关。强化有组织科研,组建多学科交叉科技攻关团队,成立卓越研究中心。整合优化重点科研平台和校内科研机构,推进“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前沿科学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平台筹建工作,探索形成科技创新领域新时代新型举国体制集成攻关的南大方案,绘就科研评价体系改革新的路线图。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加强与人才政策联动,实现科研水平与队伍质量“双提升”。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服务国防建设的创新能力。聚焦新形势下“巩固思想基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决策和治理、服务文化和话语权建设、服务党的建设”根本任务,通过“有组织性的卓越研究计划布局、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成果培育、有层次性的文科科研基地建设、有显示度的高校新型智库建设、有话语权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等举措,加快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在学术原创、方法转型、服务国家等三个向度的创新发展。坚持以南大原创催生标志性成果,以南大名家引领队伍建设,以南大学派扩大学术影响,打造人文社科新高峰,努力构建具有南大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五)融入国家战略,做好社会服务。依托基础研究特色优势,坚持以科教兴国为己任,大力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国家、省市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高水平服务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南大产业技术研究院总院-苏州总院为重点,以覆盖全省的政产学研平台和技术转移分中心为支撑,更好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探索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融合共生的新机制,提升智库服务能力,培育高端智库成果。健全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长效机制。设立技术创新基金项目,重点支持原创性科技成果向应用转化,助力解决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和共性技术问题。建立科研成果对内转化机制,激发科教融合内生动力,构建教研相长与科教共融的双创共同体。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定点扶贫工作。聚焦教育扶贫,抓好产业扶贫,将定点帮扶地区作为南大技术转移和社会服务的特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依托信息技术优势,与对口支援高校共享南大优质教育资源。

(六)注重务实交流,深化国际合作。大力推进高水平实质性国际合作,深度参与中外人文交流、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教育共建,积极探索全球合作新机制,构筑全方位开放办学新体系。谋划聚集性互动新方案。以“国际合作推进年”为牵引,加快筹建中英(欧)中心等一批国际合作新平台,高起点推进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继续办好孔子学院、“南京论坛”,高质量服务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发展计划。以百所全球名校为重点,与全球10所一流大学、30所著名大学、60所高水平大学建立全面战略型、合作紧密型、交流活跃型伙伴关系,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国际合作新网络。扩大双向对外教育开放。打造“留学南大”品牌,建设硕士层次英文授课留学生专业,扩大学位留学生规模。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实施“国际化课程倍增计划”,加强国际联合培养,促进学生双向流动,大力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创新领军人才。

(七)聚焦群众关切,健全民生保障。着力提升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激发师生员工兴校强校荣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实施“2022校园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新型融合研发中心、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研楼等基建重点项目,推进实施学生宿舍提升工程。加大鼓楼校区建筑修缮改造及校园风貌景观建设的力度,着力打造“美丽南大”。完善校内科学研究及公共用房管控体系,提高房产等公共资源使用效率。优化校内公共空间环境,提升服务品质。健全安全防控体系和保密工作体制机制,增强校园治安管控能力,打造“平安校园”。落实惠民举措。深入推进教职工薪酬激励机制改革和养老保险改革,在国家政策和学校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提高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收入。加大资源投入,持续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医疗条件。促进师生员工身心健康,丰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完善服务体系,推进建设“绿色校园”。积极探索涉老、助老服务新渠道,推进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建设,不断丰富离退休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八)提升治理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营造民主和谐开放融合的发展氛围。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书记碰头会、院系级党组织书记例会等党委会议制度和校长办公会议、专题办公会议等校级议事决策会议之间的统筹衔接,增强决策科学性和执行力。加快健全以《南京大学章程》为核心的校内规则制度体系,系统梳理并不断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完善内部治理中的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机构设置与职能配置,构建精干高效的管理组织体系,健全保障有力的运行管理机制。全面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深入推进基础数据标准、公共基础数据库、重点业务系统和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着力消除信息孤岛,提升综合治理水平。坚持以师生员工为中心,探索构建多方参与、协商治理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营造多元包容、尊重差异的人文环境。优化两城四校区办学空间规划布局,持续推进鼓楼校区办学功能改善、仙林校区历史文化铺垫、江北国际科教创新区(浦口校区)建设;秉持“同等标准、错位发展、创新机制、国际一流”的办学理念,全力将苏州校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化的一流校园。全面推进金陵学院转型提升。共建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区,探索名城与名校携手、名校与名校联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动的长效机制。以迎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以师生员工和校友为主体开展校庆活动,推进发展工作和校友工作,广泛汇聚各方力量。

四、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把总要求落实到学校党的建设各方面各环节,以党的建设统领内涵式发展、高质量提升,为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一)把牢正确方向,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师生员工,夯实思想根基,牢记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为了师生员工,一切依靠师生员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员工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学校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加强自律意识,做到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慎独慎微,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团结带领师生员工推动学校改革发展。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提高学校各级党组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弘扬政治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珍视革命文化,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外来有益文化,在各种文化的融合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良好政治生态土壤,传承南大红色文化基因,立起南大党员好样子,树起南大党员好形象。提高政治能力,提升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建设“中国特色、南大风格”的卓越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强化政治担当,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师生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南大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加强理论武装,不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实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协同性、关联性和整体性,为建设“第一个南大”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充分发挥理论讲师团和博士讲师团的重要作用,宣讲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回答师生员工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扎实有效地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切实维护校园和谐安全稳定大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加大落实“三进”工作力度,选优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造就更多“四有”好老师。深入挖掘南大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的文化育人功能。加强阵地建设和网络空间治理。办好《南京大学报》和新闻网,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推进报、网、微、端、屏融媒体平台建设,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和融合传播矩阵,提升差异化、分众化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健全网络育人阵地集群,完善网络信息发布和管理制度,注重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提升用网治网、舆情研判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新闻宣传新模式。聚焦采编发关键环节,构建南大新闻“中央厨房”,加快移动新闻资源库建设,推进新闻宣传理念内容、话语方式、体制机制的变革,讲好南大故事、传播南大声音。以提升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为重点,打造具有“四力”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三)坚持强基固本,全面提升组织工作质量水平。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彻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建设一支适应学校“双一流”建设需要、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化落实整改任务要求,探索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强化院系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巩固“支部建设落实年”工作成效,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强党支部书记队伍。重点做好高知群体发展党员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示范性党建特色品牌。全力推进干部工作“五大体系”建设,持续健全选人用人工作体制机制,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实施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培养一批业务强、管理强的“双强型”高素质管理干部。实施优秀年轻干部“168计划”,深度推进优秀年轻干部的发现培养选拔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强化整体功能,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加大管理干部轮岗交流及挂职锻炼力度,建立“双肩挑”干部工作支持及退出机制。构建科学的干部监督工作体系,强化“源头”和“日常”,把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贯穿干部学、育、管、用全过程。

(四)强化责任意识,着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健全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制度,丰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实践,努力画出最大同心圆。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把巩固共同思想基础作为统战工作的核心任务,守住政治底线,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多交、善交、真交党外朋友,增强学校改革发展的凝聚力和支持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注重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一线发现优秀党外代表人士。完善党外后备干部数据库。支持统战成员参与学校民主治理、服务社会。完善党外人才推荐、党外干部挂职锻炼等制度,选配德才兼备的党外人士担任学校各级行政、学术机构领导职务。持续推进“151党外代表人士培养计划”,重点培养10位左右在全国有影响、50位左右在地方有影响的党外代表人士以及100位左右年轻党外代表人士后备人选。加强统战基层组织建设。鼓励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基层组织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查研究、民主协商、参政议政。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格局。探索海外统战工作新模式。全面落实教师党支部设立统战委员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五)加强组织领导,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群团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担负起领导群团工作的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党员干部带头示范、群团履职尽责的工作格局,更好组织动员群众、教育引导群众、联系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充分激发蕴藏在师生员工中的巨大创造力,凝聚起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群团组织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直面突出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注重夯实群团工作基层基础。加强教代会工作。完善教代会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畅通教职工参与治理、建言献策的路径渠道,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加强工会工作。继续推进教职工帮扶慰问、大病互助等暖心工程,加快推动仙林校区“教工之家”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全员参与的职工文化。加强共青团工作。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提升共青团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以“青马工程”和“青年纽扣课堂”为依托,加强青年理论武装工作。严格规范学生社团管理,探索在学生社团中建立党支部的工作机制。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和离退休协会的作用。优化“第二课堂”多元发展平台,全面助力青年成长成才。

(六)深化作风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善始善终、善作善成,让师生员工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巩固和拓展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发扬钉钉子精神,从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反弹。严格落实校领导“三联系”工作制度,拓展密切联系师生员工的渠道途径。狠抓作风整顿,推进服务型效能型创新型机关建设。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完善党员干部作风监督和评价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完善问题发现机制和以查促改机制,以严格的追责问责机制促进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化思想教育。深入开展经常性纪律教育,推进纪律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既抓反面警示,引导党员干部强化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也抓正向激励,通过树立清正廉洁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日常监督。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推动两个责任贯通协同、形成合力。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充分实现监督的有形有效覆盖。强化对院系级党组织监督检查,加强基层纪检组织建设。突出政治巡察定位,确保高质量完成《中共南京大学委员会校内巡察工作规划(2019—2022)》。严肃执纪问责。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支持纪检监察部门查信办案,坚决查处违纪违规行为,严厉惩治损害师生员工利益的腐败问题。综合运用容错纠错工作机制,为勇于担当、敢于亮剑的有为干部鼓劲撑腰,积极营造鼓励改革创新、支持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

建设“第一个南大”、推进“双一流”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聚力内涵式发展,着力高质量提升,努力让南大的办学实践成为“走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南大的“国士风范”成为“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南大的“双一流”建设成效成为“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向建党一百周年献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南京大学函授报名南京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南京大学)
上一篇:致南京大学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一封信
下一篇:吕建校长在中国教育报上刊文——纵论坚持内涵发展,回归科研本原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