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吉林高校

春风化雨战疫情——吉林大学教师打响“课堂阵地战”侧记

时间:2020年03月12日 信息来源:吉林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文/吉林大学报记者 晓蔚】“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2月24日,是吉林大学在线教学如期开课的第一天。教师们把家变成三尺讲台,与学生虽远隔千山万水,却在网上准时如约相见。如今,线上课程已启动10余天,让我们走近抗“疫”的另一个战场,了解教师们在疫情期间对线上教学有着怎样的思考,进行了哪些特殊的尝试,开展了哪些教学科研工作。听听来自一线教师们的声音,回味他们坚守岗位的难忘瞬间,共同感受他们的教学体验和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

备战篇: 网上授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新冠肺炎疫情让师生们有了一个长版寒假,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2月4日,大年初十,立春之日,全校教师看到了学校《关于做好2019-2020学年第2学期延期开学期间在线教学工作安排的通知》。

王化磊

孙建国

得知学校对线上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建国认为,在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和彻底消失的情况下,网上教学是能够保证完成本学期大部分教学计划的可行方式,势在必行。他在认真研读学校对线上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后,立即对此前已经按常规本科教学准备好的大纲、进程以及教案等教学文件和课件进行检查和梳理。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万名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为抗击疫情作出巨大努力和牺牲,其中包括吉大500多位勇往无前的医务人员。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阎凯歌被冲在前线的医护人员感动着,他想,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要作出应有的贡献。阎凯歌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工作,努力把疫情对教学的影响降到最低。

“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决定,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继续传播知识,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不受地点限制在家中进行知识的输入,既可以为疫情防控作贡献,又可以武装自己的头脑。多年来,动物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化磊从事狂犬病等病毒性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为了让学生和公众快速了解新冠病毒,一堂科普性网络公开课在他的脑海中开始成形。

李昊龙

以新的授课形式教学,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教师们滔滔不绝地在群里对在线授课方法进行交流,大家认真准备课程、劲头十足。超星学习通的工作人员也在群里及时进行技术培训,随时解答问题,直到现在教学群里每天不断地刷屏交流。这种氛围让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昊龙深受感染和鼓舞。他暗下决心:“自己要向具有多年经验的老教师学习,还要不断完善网课制作”。看到通信运营商和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赠送手机流量,全力保障学生在线学习需求,做师生的坚强后盾,他真心为学校点赞!李昊龙说,学校、学院的支持让他更加感受到作为一线教师,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他要全力做好线上授课工作,不辜负学校和学生们的期望。

“这次疫情期间的网上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好机会,加速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堃这学期承担大二学生的《高分子化学》课。录制视频课程要比上讲堂更为复杂,因为增加了后期剪辑的环节,于是,他在编辑视频上下了一番功夫,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最准确和最精炼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实现高质量教学。

张然

这学期,数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然与3位主讲和4位习题课教师共同承担大一学生的《数学分析II》课,7人组成了授课小组。因为《数学分析》课是数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之一,早在2015年,学院曾组织录制过3个学期的完整课程,为这门课留下了宝贵的视频资料,当时为答疑和分发教学资料成立的全年级学生QQ群,都使得学生们对于今天的网课并不陌生。“组织远程教学是国家和学校在特殊时期的非常之举,这本身也是一种探索,尽最大可能让学生们有所收获是我们老师最为关心的。我们可以努力把网上教学做得更灵活,用学习结果来驱动过程,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张然的所想所思,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实战篇:搭建讲台,克服难题,迎接挑战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面临疫情的挑战,教师们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课表亮相了,老师们成了网络主播,这一过程的背后,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几乎整天坐在电脑前,备课上课、答疑解惑,授课内容和授课效果是老师们最为牵挂的。

“自身远离传染源、做好切断传播途径、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法,以科学的角度防范传染病的流行。”仅用两天时间,王化磊制备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科普性网络公开课,清晰明了、生动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从事地下波动理论与成像技术等方面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孙建国,一向习惯于提前做好教学准备工作。本学期他承担的本科课程是《岩石物理学专题》选修课,主要面向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应用地球物理方向和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班学生。结合线上教学的特点,他改变了常规教学方式,把教学大纲、教学进程和一些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上传到教学平台,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具体内容,提高对教学内容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生活中蕴含着知识的奥妙,在于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考虑到疫情时间较长,担心学生的情绪受到影响,学习兴致不高,以聚合物电解质材料为研究方向的李昊龙,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做了很多准备。他挑选了一些与课程相关的精品科普文章及新闻作为教学辅助资料,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高分子流变学》开课前,他在班级群里分享了一篇文章《舌尖上的非牛顿流体》,让同学们锻炼厨艺分担家务的同时,体会生活中流变学的妙趣,带着兴趣和疑问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为保证授课效果,他购置了麦克风等录课设备,把录好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力求言语精炼、知识点清晰,他把每个知识点分解成15分钟以内的小视频,供学生反复观看。

阎凯歌

以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为研究方向的阎凯歌深知网上教学比起正常教学需要更多的投入,除了熟悉在线教学平台,视频的录制也需要多次重复才能达到较好效果。他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加入很多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录制视频比预想的要难得多,刚开始一段视频阎凯歌要录制十几次,后来,他采用分段录制,每页ppt进行单独录制,然后拼接成整段视频的方式,大大降低了工作难度。

“编辑视频后,总会发现很多不满意的地方,因此经常需要反复地修改和剪辑。有时10多分钟的视频,从录制到剪辑,到合成视频及最后的审查,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对自己高标准要求完美的刘堃不断学习和摸索录制视频课程的方法和技巧。面对网络拥堵,他担心影响学生下载难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于是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尝试将一些优秀的网络资源融入到视频课堂中,使讲授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他说:“在线课堂由于缺少学生的即时反馈,所以要求老师必须把每个知识点都尽量讲清楚。”因此,他在上视频课时,会一直在QQ群里与学生互动,学生们可以随时暂停视频,及时在QQ群里展开讨论,从而快速地吸取知识。

虽然有现成的视频课程,张然教研组还是通过网络组织集体备课和研讨,每周一将本周教学录播视频上传至吉大2019级数分群中,提供每周教学主要内容、注意事项和教学要求文档、电子教材、教师手写讲义等学习资料。针对学生们水平程度不一的情况,张然建议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国内外其他的线上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学习。同时,从国内各种网站教育资源中,针对高、中、低不同情况,帮助学生们筛选出3套网络视频课程,提供相关网址,作为课程辅助资料。张然提出以结果来促过程的方法,对应视频授课内容老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通过收取作业、网络抽查提问、答疑来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掌握程度,与学生们约定开学后进行验收考试和翻转课堂等,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打好基本功,功课不拉下。老师们动脑筋想办法,全心全意把学子扶上马送一程。

科研篇:抗击疫情,贡献智慧,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批有着大爱情怀、责任担当的吉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和众多医务工作者一起冲在战“疫”一线,用平凡之躯,为身后的亿万中国人民筑起防护的壁垒。同时,也有高校的教师们肩负科研任务,分秒必争,致力于技术攻关,为临床救治及疫情防控提供重要支撑,为病患点燃希望之灯。

研究病毒学的王化磊和团队成员勇挑重担、敢于担当,利用前期研究基础与其他研究单位和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快速诊断技术研究,现在已完成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正在进行检测效果评价。

刘堃研究组在抗击新冠疫情阶段,充分利用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与白求恩第一医院人类疾病动物模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杨永广、孙天盟、胡正教授研究团队及王化磊教授合作,利用前期良好的研究基础,克服种种困难,在学校和学院等多方支持下,积极开展针对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他说:“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疫中,贡献吉大人应尽的一份力量。”

国内数学界从疫情开始就很关注疫情传播的数学模型。张然课题组除了进行常规的科研课题外,通过学校学科交叉活动,与学校医学部建立联系,经过1个多月的讨论和联合科研,结合此次疫情建立了针对COVID-19的传播模型及预测分析,已经完成第一个工作。目前,她们还在根据疫情的变化继续推进输入型、国际传播等课题的研究。张然说:“作为数学人,我们希望自己能为国家抗击新冠病毒作出一点贡献。”

对许多教师来说,虽然自己的科研没有涉及病情研究,但科研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早在几年前,阎凯歌就在家中搭建了办公环境,他的实验工具主要是高性能服务器,科研项目仍在继续,并没有因为疫情而受到影响。

“每天阅读文献和思考实验问题已经成我的习惯。”李昊龙的研究工作一天都没停止,论文撰写、项目申请、项目评审的相关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不同的是,在这个漫长的假期中,他享受了比利时科学哲学家伊莎贝尔·

吉林大学函授报名吉林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斯坦厄斯倡导的“慢科学范式”,重新审视自己的课题,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凝练。他用微信等手段与研究生线上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并交流课题进展;及时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和相关信息分享给大家,开展讨论。疫情之下,学生们思想中不断增强的科技强国使命感也激荡着他的心灵。

疫情期间,研究生的科研实验不得不中断,刘堃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策略:调整研究方式,低年级的学生注重归纳总结重要文献,学习优秀的研究方法,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高年级的学生,总结前期成果,撰写论文。在钉钉群中,对撰写论文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学能力,让学生有能力主动探索未知的世界,为接下来的科研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们就像疆场的将帅,思虑的是学生成长的高度,看到的是战“疫”后的将来。

采访过程中,张然写下这样一段话:“这段时间,有太多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勇敢的逆行者,他们代表吉林大学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前线每一名战士的故事都催人泪下。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在现有的条件下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对国家最大的支持,也是对所有为我们的平安健康而付出汗水和牺牲的同胞最大的感激!”

吉大教师们满怀感恩之心、责任之心、赤子之心守卫着教学阵地,赢得了吉大学子的赞扬和感动!

采访后记:笔者只记录了6位教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拓展课堂、探索创新,用现代化手段与远在校园之外的吉大学子陪学伴研,把责任与爱心融于教学、科研之中,引导学生探疑追疑,深思生悟,为了共同梦想,把吉大情传递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是吉林大学6千多名教师的一个缩影,相信还有许许多多老师有着精彩的故事。线上教学、科研成就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堂堂生动的专业课,更是一次次饱含深情的思政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作者:佚名 编辑:吉林大学)
上一篇:吉林森工集团、吉林大学援助武汉捐赠物资发车仪式举行
下一篇:笔墨丹青书温情 | “共抗疫情,爱国力行”吉大师生原创作品展三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