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塔巍巍,黄河泱泱。
紧跟河南大学百余年跬步,《河南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走过了82年春秋。
《学报》创刊于1934年10月,是我国创办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82年薪火相传,82年弦歌不辍;82年风雨兼程,82年累累硕果。《学报》从历史的深处走来,虽历经沧桑,停刊复刊、几易刊名,但它树立了一座座丰碑——坚持传承河大百余年的道德文章,展示了河大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镌刻下河南学术事业发展的厚重足迹,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大学学报的成长,并为其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
《桃花源记》有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如果说在全体河大人心中,学校是一座巍峨耸立的大山,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那么《学报》82年则是“仿佛若有光”。
历史悠久,承载厚重深沉的社会责任
开启岁月的尘封,追寻历史的足迹。《学报》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与其诞生前后出现的一批学术刊物不无关系。
早在1919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就创办了校刊《庠声》;中州大学时期,《文艺》《青年评论》等各有特点;中山大学时期,《河南中山大学理科季刊》《河南中州大学法学季刊》《河南中山大学文科季刊》《河南中山大学医科季刊》等,在当时非常有影响;省立河南大学时期,各学院均有刊物出版。
也正是这样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学报》创刊奠定了高起点,为其汲取文理工医等学科精华、博采众长提供了现实条件,并对其后续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创办《学报》须有高尚的梦想,即树立一个矢志不渝且能达到的崇高目标,才能激发出编辑与作者的精神冲动与创新能力,并为之不懈奋斗。时任校长张仲鲁睹念自宋代以降河南一省“文治立即凋敝”,“文物无足述者”,大有“今昔隆替之感”,便以“冀为学术之渊薮,文化之邓林”为素志,希冀对河南的文化前途有所改观,于是《学报》正式出版。
该刊“以研究学术为宗旨,凡著述、记扎、调查、批评介绍、译品等,不拘文言白话,篇幅短长,均受欢迎”。原定每年出版5期,囿于种种因素,截止1934年10月,共出版3期。期间,发表文章58篇,文理兼有,不乏重磅之作。无论是论题选择,还是内容水平、研究方法、资料搜集,都是非凡的、具有创新性的,在全国属于一流的皇皇之作。
自始至终,《学报》与学校的发展、命运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数次易名,《学报》也随之更名。
开封师范学院时期,自1953年起不定期出版《教学研究汇辑》。1956年,《教学研究汇辑》停刊,改出《开封师院学报》。1975年,分为《开封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开封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两刊。《开封师院学报》是新中国恢复创建较早的大学学报之一。
1979年8月,学校易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更名为《河南师大学报》。1984年5月,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两刊更名为《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世纪初汇入《医学科学版》。
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散发着浓郁墨香的56卷《学报》时,最是能深切地感受和体会到学校历届党政领导对于《学报》的重视与支持;历任主编、编辑,广大作者、读者等,多年来兢业守望、锲而不舍的默默奉献。也正是他们的集体智慧与一心一意的坚守,才使得《学报》不断前进,并跻身于全国高校学报之前列。这是《学报》办刊人的荣光,更是河大人的骄傲。
82年前,“……茫茫中原,尤称板荡…”满眼皆是民族文化忧患意识的张仲鲁怎么也不会想到——
82年后,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学报》如今已是玉树临风,日益壮大,成为国内高校学报界的品牌期刊。
《社会科学版》自1996年起至今,连续六次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先后三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
近年来,《自然科学版》与《医学科学版》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和影响不断提升,并被多种国际数据库收录,获得了诸多荣誉与褒奖。
特色办刊,走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
特色办刊是扩大高校学报知名度的重要因素,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回眸《学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厚重深沉的历史背后,不难发现其积淀下来的办刊理念。
( 一) 精准的期刊定位
追溯《学报》高深之源头,可见张仲鲁“冀为学术之渊薮,文化之邓林”之创办学报的理想,准确点明了《学报》定位与社会职责: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聚集人才,为学术繁荣、文化复兴而竭尽全力。
大道直行,无尽延展。82年来,《学报》秉承创刊素志,大力提倡“学术至上”,以“活跃学术思想、传播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弘扬科学精神,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大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健全鼓励学术研究、支持学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建立定期学术交流机制,允许各种流派的学术观点自由沟通和争辩,促进学术繁荣和发展。
在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学报》站上新起点,新的机遇与挑战同在眼前。
机遇在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包括我校的飞速发展、优势学科的不断突破、专家学者的开拓进取和青年学子的孜孜追求。挑战来源于国内各高校学报全面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各家学报各有创新、各有成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学报》制定了16字规划目标:突出优势,增强特色,打造精品,扩大规模。”2005年,新上任的主编程民生点起了“三把火”,与编辑们携手同心,一步步推进《学报》改革,卓有成效。
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学报》庆祝八十华诞时指出,“新形势下,《学报》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发展,发挥专家、学者专长,主动策划特色栏目和选题,积极打造特色和品牌,建立开放、多元、宽容的现代学术体系,培育核心竞争力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将矢志不渝把《学报》打造成国内外学人展示学术研究成果的窗口、开展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知识传播的桥梁、发现和培育学术新锐人才的园地。”现任主编乔家君这样介绍。
(二)专题栏目服务学科发展
我校在历史上曾是一个以人文社科见长的学校,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以文科为主的师范学院,所以《学报》的发展及作用主要体现在学校文科专业的发展方面。
我校传统的强势学科之所以出自于中文、历史、地理、外语和政治教育等专业,这与《学报》有密切关系。1957—1965年,《学报》除发表有这五个专业的大量论文外,还出版中国语文专号、历史专号、地理专号、外语专号、政治理论专号,极大活跃了学术气氛。不少青年教师因此而走上了科研轨道,如王汉澜、朱绍侯、马佩、李润田等知名学者,也都是在这一时期结缘《学报》。从该种意义上看,《学报》既为学科建设发现与培养了人才,也为自身发展了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改革开放后,为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社科版十分重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适时开设、调整相关栏目,先后开辟了“宋史研究”“河南当代作家研究”“教学研究”等专栏,集中选编发表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促进了该领域学术研究的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根据学校发展状况,我校相对强势的理工学科是地理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科版主要是依托地理科学论文办刊,提倡《学报》与教学、科研相结合。这种作用在1980—1993年尤为显著,地理科学论文几乎占领了自科版的半壁江山。自科版除发表李润田等专家学者的论文外,还发表了许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论文,有力支持了地理系的科研、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末,我校基本完成了由师范学院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理工科专业发展迅速。自科版捕捉科研热点,发表了李丙寅、张志军等药物电极系列研究论文,以及朱自强、张伟风、杜祖亮等LB膜系列研究论文。在开拓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等专业稿源的同时,对新成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土木建筑工程等专业给予了特别关注。结合学校的学科建设,及时调整版面、组织稿件,扶持作者队伍,成效显著。
(三)横向联合办刊
面对今天学术期刊蓬勃发展、外部竞争异常激烈的严峻形势,全体《学报》人深知,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2014年7月,《学报》与《法学论坛》《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北京行政学院学报》《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五家SSCI来源期刊共同发起成立小型期刊共同体,商定六家共同约稿、征稿和审稿,从而实现优质稿源的集约化与资源共享,共同推动专题学术研究。
经协商,同年12月,在苏州大学召开第一届“新兴(新型)权利与法治中国”学术研讨会。其中,《学报》发表4篇优质稿件,多篇被转载和引用,取得了良好的学术效果。
2015年12月,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学术影响力持续扩大,多家CSSCI来源期刊申请加入,各高等院校申请承办会议。
考虑到《学报》的学术实力,经过六家期刊商议,第三届学术研讨会建议由河大《学报》承办,会议时间计划定于今年11月份。
横向联合办刊发起人之一,社科版副主编蔡军认为,“横向联合”是对《学报》办刊模式的创新,是开放式的、专题性的、集约化的,为《学报》早日跨入“名刊”建设行列的目标提供强大助力。
贡献突出,形成编辑学研究的“中原学派”
无论是在编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高校学报界,只要一提起《河南大学学报》,大都知道《学报》的“编辑学研究”专栏。
栏目负责人姬建敏介绍说,截止2015年共发文497篇。497篇文章,497个成果,497种风景,不仅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整体图景,也真实记录了编辑学理论、实践、编辑史、编辑出版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盛况。
专栏对于我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建设也可以说是厥功至伟。
1986年,《学报》编辑部招收首届编辑学硕士研究生,专栏被赋予了辅助编辑学研究生教育职能。1990年,我校中文系与《学报》择优录取了第一届编辑学专业本科生,成为办本科编辑学专业的一种试验。1992年,该专业获得批准,正式招生。其后,该专业并入新闻与传播学院,并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更为可喜的是,2014年入选教育部“名栏”称号。
如果深入研究“编辑学研究”栏目的创设及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三位老主编宋应离、王振铎、张如法。三位大师风格鲜明突出,学识广博高深,形成了我国编辑学领域里堪称翘楚的“中原学派”。
明伦校区老六号楼一个不足6㎡的小房子,里面一张普普通通的桌子、一把普普通通的椅子,加上一个连普通都算不上的不大的小书架,仅有这么点东西……就在这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里,宋应离一干就是11年。
万事开头难。宋应离审时度势,克服重重困难,积极为编辑学的建立呐喊,于1985年旗帜鲜明地开辟了“编辑学研究专栏”,撑起了我国编辑学研究的一片天地。
“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一个令人向往和终生难以忘却的时代,在内心深处我们将它称之为《学报》的‘宋应离时代’。”编审王华生动情地说。
王振铎是我国编辑学研究领域创新成果最多的专家学者之一。他提出的文化缔构编辑观、编辑学的三条基本原理、编辑活动“六元论”,以及一系列编辑学研究的范畴和概念,对今后编辑学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启发的价值和意义。
“王老师退而不休,虽有病在身,已年近八旬,仍勤奋不止。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总觉得仿佛转笼里的一只小松鼠,只知尽力地蹬,蹬踏着笼子旋转……”曾任《学报》(自科版)执行副主编陈国剑这样感慨王振铎先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张如法是从事编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最早起步者之一,其《编辑社会学》是第一部系统探索编辑社会关系的研究专著。他的《编辑的选择与组构》是对编辑选择活动质的把握和高度的理论概括,是编辑学研究领域的开拓性创造和创新。
“张老师对工作精益求精,往往是对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引文出处,都处处尽心、精雕细刻。对待编辑们的求助更是极尽所能,耐心帮助,从无半点推脱和犹豫。”这是《学报》编辑们对张如法的一致看法。
辛勤的劳动必将结出丰硕成果。正是这个颇受业界尊崇、名扬全国的“中原学派”极具张扬的个性和雄厚的研究功力,使《学报》既能游刃有余地在编辑学原理、编辑史、编辑社会学、部门编辑学等众多领域全面进行研究,又自成体系、独具特色,为我国编辑学研究做出了具有开拓性的重要贡献。
长风万里,助力与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
来路当忆,长路可期。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鲁枢元赞誉《学报》的茁壮成长,“早期学报编辑部所在地6号楼前的雪松青枝披拂,迎风挺立,已经巍然成材,不胜感慨之,那也是从一粒种子破土萌生开始的。”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闭目遥想那些曾活跃于《学报》字里行间的人物、学术和思想,思绪绵绵,“一家地处中原的学术刊物,横贯大变跌出的20和21两世纪,新活绵亘,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奇观。”
“学报天长日久地滋润青年学子的心田,总能撩拨起他们莫名的憧憬,使他们的心底见日光,笔下出亮色,文字渐见光泽,在隐蔽的字里行间,爆发出生命的激情与活力。”刘增杰先生回想当年《学报》的教诲与呵护,以“和暖的光 甜蜜的雨”表达深切的感激之情。
……
82年来,我们听到太多的专家学者对《学报》的温情回忆;看到一批又一批学术行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成为国家的栋梁;知道莘莘学子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丰富学术涵养,也丰富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追求。
凡是过去,皆是序章。百尺竿头,多卷洪篇,已经摆在历史的时空里,它是《学报》迈向未来的基石和奋发前行的崭新起点。其求索之路,研发之事,创新之役,繁荣之未来,任重而道远。
《学报》《发刊辞》开篇即云:“社会进化,日以千里;物竞天择,瞬息万变。”站位新起点,启航“十三五”。当前,我校正乘风扬帆,信心满满,按照“国家一流、区域引领、中原风格”的发展目标,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方向迈进。《学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紧跟学校步伐,以问题为导向,加强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学报》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把我校建设成为“学术之渊薮,文化之邓林”而续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
因为“浩浩学海,难尽一人之腹;茫茫瀛寰,宜定指迷之针”(《创刊辞》),因此全体《学报》人“夙夜兢兢”,黾勉同心,锐意进取,坚持新常态下的学术担当,将这束“光”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正如浙江省旅游集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王顺成所说,“80余年的风雨历练,她已成为学术领域的一朵耀眼的奇葩,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愿她在盛开的百花园里,更加鲜艳灿烂。”
河南大学函授报名、河南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
下一篇::我校王华教授研究室在美国化学会志JACS发表学术论文
- 喀什大学招生宣传片、招生简章、校园全景VR
- 新疆科技学院领导来喀什大学考察调研
- 喀什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
- 喀什大学领导暑期家访送温暖、促就业
- 喀什大学扎实推进第二十三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
- 喀什大学全面启动师德专题教育
我有话说
成人高考
- 湖南成人高考,湖南继续教育
- 河北成人高考,河北继续教育
- 北京成人高考,北京继续教育
- 天津成人高考,天津继续教育
- 山西成人高考,山西继续教育
- 内蒙古成人高考,内蒙古继续教育
- 辽宁成人高考,辽宁继续教育
- 吉林成人高考,吉林继续教育
- 黑龙江成人高考,黑龙江继续教育
- 上海成人高考,上海继续教育
- 江苏成人高考,江苏继续教育
- 浙江成人高考,浙江继续教育
- 安徽成人高考,安徽继续教育
- 福建成人高考,福建继续教育
- 江西成人高考,江西继续教育
- 山东成人高考,山东继续教育
- 河南成人高考,河南继续教育
- 湖北成人高考,湖北继续教育
- 广东成人高考,广东继续教育
- 海南成人高考,海南继续教育
- 重庆成人高考,重庆继续教育
- 四川成人高考,四川继续教育
- 贵州成人高考,贵州继续教育
- 云南成人高考,云南继续教育
- 西藏成人高考,西藏继续教育
- 陕西成人高考,陕西继续教育
- 甘肃成人高考,甘肃继续教育
- 青海成人高考,青海继续教育
- 宁夏成人高考,宁夏继续教育
- 新疆成人高考,新疆继续教育
- 广西成人高考,广西继续教育
最新文章
- 1我校与郑州市人民政府就郑州
2月4日上午,在学校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陪......
- 2龙子湖建管委到郑州校区施工
2021年2月6日下午,龙子湖校区建管委副主任戴......
- 3宋纯鹏拜会省科技厅党组书记
2月8日上午,校长宋纯鹏,在校长办公室、科学......
- 4党的生活杂志刊发卢克平署名
近日,中共河南省委主管主办的《党的生活》杂......
- 5河大青年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
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20日上午在北京召开。......
热门文章
- 1省政府大项目办到我校龙子湖校区
3月29日上午,河南省政府大型项目建设办公室...
- 2孙君健会见吉尔吉斯斯坦国立大学
孙君健(左四)会见绕尔博尔杜耶夫•帕米尔别...
- 3开封市“手牵手帮扶中心”对我校
8月23日,开封市“手牵手帮扶中心”五名志愿...
- 42016年“美丽园丁”洛阳市农村音
7月9日上午,2016年“美丽园丁”洛阳市农村教...
- 5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
7月12日上午,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