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广西高校

我校实施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发展报道在广西日报专刊整版刊登

时间:2016年09月22日 信息来源:钦州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9月21日,《广西日报》在广西创新发展标杆院校风采专版整版刊登我校《实施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发展》报道。全文如下:

我校实施创新驱动 推动转型发展报道在广西日报专刊整版刊登

 

  核心提示

    随着今年9月钦州学院滨海校区一期工程顺利完工,备受全区人民关注和期待的北部湾大学,又从梦想向现实迈出了坚实一步。

    一组数据足以令人振奋:2007年,该校在广西率先开设涉海专业,填补了广西有海洋而无海洋专业的历史空白;2011年成为广西唯一获得国家高级海船船员和国家一级渔业船员培养培训资质高校;2013年成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理事单位;2014年被列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6年成为自治区教育厅首推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项目单位、自治区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共建高校、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基地院校(全国仅5所)、中美应用技术教育“双百计划”试点院校(全国仅12所)、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院校(全国共60所)……

    该校紧紧抓住筹建北部湾大学和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人才培养上推动产教融合,面向全体、基于专业,把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上,注重学术创新和自主创业,坚持社会需求和问题导向,推动校企合作,主动融入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知识资源向创新创业资本转化;在组织与管理上,注重构建强有力的创新领导组织和机制,实现管理创新与资源配置优化,成就喜人。

    1.抢抓机遇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培养适合企事业单位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修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吸纳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推进校企联合开发课程和教学内容、共同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加强实验实践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实践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社会调查、学科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授课等方式,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人才培养中,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校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为委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按照企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操作技能;加强实习实训管理,保障实习实训质量;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保证实践内容和时间。让学生从实践中认识社会、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综合改革

    学校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协同育人的道路,推动产教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合作,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创业基地、专业实验室、科研平台和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平台,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校企深度合作育人路径,积极对接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目标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推进校企分段培养,进一步探索“3+1”“嵌入式”“订单式”和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等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实施理实结合、教学做一体化、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改革。

    学校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推进校企共建专业和行业学院建设,实现协同育人。学校与中船广西船舶及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广西海洋研究所、广西海事局、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分公司、北部湾国际港口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轮机工程、航海技术、油气储运工程、物流管理(港口物流)、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优势特色专业。学校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多年的砥砺前行,学校已逐渐成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应用型人才的主产地,有效缓解了地方行业产业特别是海洋、化工、坭兴陶等行业人才紧缺问题。

    3.搭建平台 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地方能力

    学校在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和决策咨询服务,使学校成为地方发展的“技术池”“创新源”和“智力库”。

    学校围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链,找准方向,汇聚团队,搭建平台,进一步提升应用型学科建设水平,着力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群,实施应用型专业建设工程,创新专业建设模式,推进专业共建和行业学院建设,逐步建成海洋科学与渔业类、机械与船舶海洋工程类、航海类、石油与化工类、经济与管理类、电子与信息类等品牌专业群。

    学校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钦州市协同创新中心和钦州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先后建成北部湾海岸带研究院、北部湾质量检验检测研究院、钦州文化与发展研究院、广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校地、校企创新合作发展平台,提升学科建设和服务地方的水平。

    4.提升内涵 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校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全校总体格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明确提出鼓励并大力支持学生参加科技项目研究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开设创新创业模块必修课,形成教育、训练、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学校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每年立项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418万元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业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每年均拨出31万元作为毕业生就业创业专项奖励经费,每年列出近70万元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配套经费,支持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学校各类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均向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生免费开放,并给予悉心指导。

  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教融合,学校的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构建起对接区域产业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重点建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水产、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重点学科,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自治区特聘专家2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3人,其他市级以上学科平台15个。

    二是搭建起一批水平较高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引进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合作建设实验室、研究中心、人才培养基地12个;与波兰华沙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得批准,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突破。

    三是初步造就了一支能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和“教师应用能力培养计划”,通过“双聘双挂”途径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工程师、经济师、规划师、船长、轮机长等从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双能型”教师256人;在其他高校担任硕士生导师的有25人;外聘教师64人,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集聚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等一批有影响的专家教授。

    四是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校地合作、校企协同取得了较好成效。2015年获得科研与服务社会到位经费2103万元,超过前4年的经费总和;获得广西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宅基地测量、海域海籍基础调查等方面的项目合同经费累计近700万元;出版发表了一批与北部湾海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有29篇研究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被地方政府或企事业单位采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学校党委书记赵君说:“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钦州学院正高扬改革与创新的风帆,承载着建成北部湾大学的宏伟梦想,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新闻媒体链接: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6-09/21/content_1312420.htm

钦州学院函授报名钦州学院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钦州学院)
上一篇:学校举行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动员大会
下一篇:广西日报头版刊登北部湾大学建设步伐加快报道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