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甘肃高校

回眸十二五天水师范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回顾

时间:2016年05月14日 信息来源:天水师范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校长远发展的基石,学科建设成果是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显著标志。我校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始于2001年,学校依托陇东南地区文化资源优势,组建队伍,成立陇右文化研究中心,专门开展陇右地域文化研究工作。2002年我校申报的“陇右文化”重点学科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2004年,学校在陇右文化重点学科基础上,又确定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高等教育学、城市经济学、中国画、基础数学、理论物理、应用无机化学、资源生物学与民族休闲体育等10个重点学科,正式开始了第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

在经历了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后,学校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开始了第二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学校将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生物学、体育学、教育学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美术学、物理学确定重点扶持学科。

2014年,学校重新调整了重点学科建设思路,由原来的一级或二级学科的建设思路,调整为以学科特色方向为主进行建设。为此,学校启动了第三轮重点学科建设工作。这次重点学科依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和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需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分类指导、坚持支撑引领和需求引导、坚持择优支持的原则,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凝炼学科方向、突出学科特色、汇聚学科人才、构筑学科基地为目标,确定了专门史、文艺学、微生物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画、陇东南农村基础教育、理论与计算化学、光电子技术应用和污染生态学等9个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西北社会经济史、动态图像中的大数据处理、无机质文物保护、应用语言学、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残疾人运动与康复、陇东南传统音乐研究、金属切削技术和天水地区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灾害防治等10个学科方向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初步构建起了以基础优势学科为特色,应用技术学科为主体,交叉边缘学科为新学科生长点的学科建设体系。

学科特色方向建设旨在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学术队伍,突破一些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关键难题,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建成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使不同类型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上做出更大贡献。

我校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简介:

《专门史》重点学科

专门史学科是省级优势特色学科,该学科坚持以服务甘肃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探究陇右历史文化独特面貌为主要内容,揭示陇右生态脆弱区开发过程与生态环境变迁、人地互动关系内在机理和动因为重点,已形成陇右生态环境史、陇右文献研究、关陇区域开发史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雍际春教授。团队成员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8人。4人次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省宣传文化系统拔尖创新人才、“555”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9项,项目经费388万元,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68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奖励12项。

《文艺学》重点学科

文艺学学科是依托汉语言文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文学理论省级精品课程、文艺理论省级教学团队建设而成的省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中国智慧美学、革命文艺批评、陇右神话原型批评3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郭昭第教授。团队成员49名,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7人;博士13人;28人次入选各类省级以上人才库或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主持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81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58部,参编出版大型辞书及合著2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817篇,成果获地厅级以上奖励117项。

《微生物学》重点学科

微生物学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培育学科,现有降解纤维素菌种的选育及其应用、野生大型食药用菌的训化与人工栽培、特殊地域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理代谢研究、土壤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新型发酵产品的研发和陇东南地区特色林果业的疾病防治等特色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张宗舟教授。团队成员14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5人,硕士5人。近年来出版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86篇,在研省级以上项目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我校自1959年建校以来最早建设的学科之一,目前已形成相对集中、稳定、在省内有一定特色的乡土文学研究、革命文学研究和女性文学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马超教授。团队成员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4人。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2项,省社科项目3项,教育厅项目6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获省地市级社科成果奖励14项。部分研究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

《中国画》重点学科

中国画学科现已形成了以重彩画创作及敦煌绘画学理论研究为重点,以其它绘画形式创作为补充的发展格局,现有现代重彩绘画、现代山水画、现代花鸟画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王骁勇教授,学科首席专家为原甘肃省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莫建成先生。团队成员1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博士1人,硕士8人。近年来先后参加国家级美术作品大展三十余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十几项,省部级奖项上百余次,出版专著二十余部,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作品百余幅,发表论文百余篇,获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9项,地级科研项目3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

《陇东南农村基础教育》重点学科

陇东南农村基础教育学科现有甘肃省乡村教师发展研究、农村学生发展、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与有效教学、陇东南基础教育资源数据库等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李艳红教授,学科首席专家为“长江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鉴教授。团队成员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陇原青年创新人才1人;校“青蓝”人才2人。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9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8部;发表学术论文106篇;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5000余人次。

《理论与计算化学》重点学科

理论与计算化学学科现有多自旋态催化反应的自旋磁效应及非绝热动力学、过渡金属复合物亲金属键及其光学性能、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和超分子基元间弱键、动态共价键相互作用及其协同规律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朱元成教授,学科首席专家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方维海教授。团队成员8人,教授1人,副教授5人;博士5人;2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4人入选校“青蓝人才”。目前承担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SCI源刊发表论文50余篇,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6项。

《光电子技术应用》重点学科

光电子技术应用学科现有激光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光电显示、光信息处理及存储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令维军教授,学科首席专家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魏志义研究员。团队成员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博士6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4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项,省级项目3项;发表SCI/E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4项。

《污染生态学》重点学科

污染生态学重点学科现有功能微生物对生态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研究、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原位修复理论及应用研究、黄河流域渭河段典型农田污染土壤典型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分布、微生物效应和生物修复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王弋博教授,学科首席专家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安黎哲教授。团队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博士3人,硕士4人。在研项目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天水市科技局项目4项,获科研经费400多万。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出版著作4部、教材3部,申请发明专利3个。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培育学科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学科现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原理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国化研究和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致力于社会公平、传统政治智慧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智慧中国化等问题的研究,学科带头人为侯智博士。团队成员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博士3人,硕士5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社科项目1项,省社科项目3项,省教育厅项目1项,省财政厅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2部;获得省部级奖励1项、地厅级奖励5项。

《西北社会经济史》培育学科

西北社会经济史学科坚持以服务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导向,探究西北社会经济独特面貌为主要内容,突出以揭示西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西北民族历史文化与民族关系演进、西北民俗文化与社会变迁为重点的学术特色,学科带头人为陈玉柱教授。团队成员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博士6人。在研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项,科研经费217万元;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12部,获省部级、市厅级科研奖10项。

《动态图像中的大数据处理》培育学科

动态图像中的大数据处理学科是一个涉及数学、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新兴交叉学科,有小波分析、偏微分方程数值解、图像处理、模糊数学、矩阵分析等五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王三福副教授。团队成员12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7人;博士5人,硕士7人。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被SCI索引28篇(2区15篇)、被EI索引14篇。承担各级各类项目7项,荣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无机质文物保护》培育学科

无机质文物保护学科现有石质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和金属文物保护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杨富巍博士。团队成员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4人,硕士3人。近年来先后在国际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甘肃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1项,甘肃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入选甘肃省“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

《应用语言学》培育学科

应用语言学学科现有第二语言习得、专门用途英语、语料库等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张亚兰教授。团队成员8人,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1名;博士3人,硕士5人。近年来,获省市级优秀教学成果3项,发表论文52篇,出版专(译)著、教材6部,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5项。

《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培育学科

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学科现有公司财务结构与公司治理、所有制与公司治理和公司财务与绩效评价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张海龙博士。团队成员9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承担各级各类项目9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天水市社科成果奖3项,天水市科技进步奖2项。

《残疾人运动与康复》培育学科

残疾人运动与康复学科有残疾人竞技体育、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残疾人运动康复、残疾人理疗康复等四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马冬梅教授。团队成员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6人;硕士3人。近年来发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荣获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学科带头人马冬梅教授指导的国家女子坐式排球队在2008年残奥会上荣获冠军。

《陇东南传统音乐研究》培育学科

陇东南传统音乐研究学科现有陇东南传统音乐历史渊源、陇东南传统音乐的生存环境、陇东南传统音乐的社会功能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杜新平副教授。团队成员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硕士3人。获国家社科项目1项。近年来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30余篇。成员在各级各类专业大赛中获奖20余项。

《金属切削技术》培育学科

金属切削技术学科有难加工金属材料的特种磨削技术、金属先进切削工艺的研究与应用和金属切削工具的表面涂覆技术与性能改进等三个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为牛永江教授。团队成员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1人,硕士8人。近年来出版教材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EI检索11篇;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4项;获教育厅教学成果奖1项,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获奖10余次,指导电子技能大赛等专业相关竞赛获奖5次;获专利1项。

《天水地区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灾害防治》培育学科

天水地区岩土体稳定性分析与灾害防治学科主要从事降雨与地震等因素影响下岩土体边坡的稳定性评价、岩土体本构关系分析、特殊土工程问题、滑坡灾害问题的防治与治理理论与试验研究、交通荷载作用下的路基和路基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学科带头人为南喜涛教授。团队成员5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硕士2人;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2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2人。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3部,参编教材1部;承担各级各类项目4项;获得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天水师范学院函授报名天水师范学院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天水师范学院)
上一篇:学生的“呼妈”,果农的“财神爷”
下一篇:回眸十二五天水师范学院专业建设工作回顾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