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福建高校

身边好老师执着追梦,永不停步——记生命科学学院莫玮教授

时间:2020年07月28日 信息来源:厦门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人物名片】

莫玮,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细胞命运决定(Cell Fate Determination)课题组组长,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闽江学者,博士生导师,以通讯作者身份在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发表研究型论文。

2014年8月,莫玮教授回国,开始筹建实验室。他始终积极服务于人类健康科研事业,致力于将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拓展到对细胞命运决定的科学难题攻关,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成体干细胞/前体细胞的自我更新、分化和死亡;成体干细胞异常与疾病;肿瘤干细胞与肿瘤免疫。2020年3月25日,莫玮教授课题组和韩家淮院士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题为“Gut stem cell necroptosis by genome instability triggers bowel inflammation”的研究文章,揭示了肠道干细胞中基因组不稳定激活ZBP1-RIP3-MLKL轴引发干细胞坏死,导致自发性的肠道炎症。

心之所向,志之所趋,行之所至

“我始终坚持,科研的初心是对科研本身的热爱和对探索未知的渴望,这个初心不停地引领着我向科学丛林的深处走去……”

莫玮教授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学系,2008年在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获博士学位。2009年,为了更高更前沿的学术追求,莫玮决定前往美国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直到2014年8月回到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担任细胞命运决定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选择回国发展,在莫玮看来是一个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虑,“每一个人的情况可能都不一样,但这是我认为的最佳选择。”他在美国工作生活的5年多里,开阔了眼界却在内心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虽远离祖国,却时时事事都更关注祖国、心系祖国。“我认同党、认同国家发展的道路,对国家各方面的飞速进步感到惊喜和骄傲。只有搭上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才能实现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的共振”。

莫玮坚信,科学研究的开花结果离不开细心呵护和孕育它的土壤。国内大力投入的科研支持,逐步完善的科研体系,日益精进的科研水平......祖国的一切都激励和吸引着满怀着爱国之心、强国之志的他毅然回国从教、投身科研。而之所以选择厦大生科院,莫玮这么说到“学院让我感受到各方的支持与帮助,我能够放心、安心、专心地投入我的科学研究。”对于一个新引进回国的课题组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而言,要“从零到有”组建一个全新的实验室涉及包括仪器设备购置、试剂耗材采购、实验室改造、实验室安全建设、试剂设备的进口报关等事无巨细、方方面面的后勤保障工作。若能够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即PI未到实验室先行,必将对课题组后续科研开展争取和节约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厦大生科院在对接和协助新引进人才来校来院工作上,正是从基础建设、物资采购、经费管理、安全建设等多方面着手,为其高效搭建成熟完善的实验平台,让PI们能够心无旁骛随时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这份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帮助也感动和吸引着像莫玮这样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优秀青年学者义无反顾地选择厦大,加入生科。作为细胞应激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的莫老师,也传承和发扬着良好院风、教风、学风,兢兢业业、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大型设备维护、公共实验平台管理等公共服务保障工作中,支持和协助潜心科研的课题组PI及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科研本身就是不断探索,曲折前进的路程,探索未知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不正是科研魅力之所在吗?”莫玮教授始终坚持探索原创科研之路,他曾受邀为全校理工医青年科研人员就“基因组危机引发的细胞死亡和自发性炎症”主题做了一次特邀报告,详细介绍了最终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科研成果及心路历程。该研究提出内源性的逆转录病毒是IBD自发性炎症的来源,为IBD的成因提出一个新的机制,为靶向治疗炎性肠道疾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希望。

一个好的研究成果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必然伴随着重重险阻,需用智慧与坚韧披荆斩棘。莫老师不太认同所谓的“科研瓶颈”,在他看来克服困难的方法无非就是找到问题所在,解决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则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终其一生都在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的解决方案。他说到“在这条路上,我们能做的自我调节就是思考、行动以及坚持。科研本就不易,我们要不停思考,初心不易,不易战不易,才有可能取得每一个胜利。”

在回国任教之后,莫玮深知要从单纯科研人员的角色转变为科研工作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双重身份。每次面对科研上的重重困难,都激起他“学者本弱,为师则刚”的斗志,敦促自己用更加冷静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问题,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参与发表论文在Nature期刊上的第一作者博士生王瑞聪回忆莫老师带领大家攻坚克难的场景时激动万分,“每当我们实验遇到挫折,他都率先冲锋,通宵达旦是常事,但总能找到突围的方法,带领我们走出低谷,冲向新的阵地。”博士生张坤坤提到,在遇到实验问题时,莫老师总是鼓励大家转变思路进行攻坚。从现有实验条件入手分析,尽可能改善或者借鉴已有成熟的实验体系,突破思维定式,寻求破解之道。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莫老师知难而行,追求卓越的科学精神和不忘初心的科研态度,鼓励着年轻科学家执着追梦,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全身心投入创新性科研。

传道授业解惑,良师育人益友

“与学生沟通应以真诚为基,因材施教。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师生之道本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在莫玮的实验室有“早会”制度和“晚读”制度。学生每天早上找莫老师讨论实验结果和实验计划,每天晚饭后轮流指定一个学生给课题组分享一篇最新的研究文献,鼓励大家关注新的科研进展,共学习同进步。无论是科研上还是生活上,莫玮始终坚持与学生们保持密切交流和互动,他认为真诚的沟通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学术问题。“在科研生活中,我们可能会舍本逐末,过度追求方法而忽略沟通建立的基础,常常治标不治本,最终事与愿违。比如,有些原本学习努力认真的学生可能突然有一段时间实验和学习都无法全心投入,也许这个时候陪他们聊聊生活,做做运动会得到更大的收获。”

王瑞聪把莫老师比作是大家的战友。“他带领我们劳逸结合,给予我们鼓励与支持,力量和方向,有任何困难都可以立马找他讨论和解决。”刚刚毕业即将踏上人生新征程的博士生李洪达十分感恩莫老师在前行路上的指引与帮助,“我们每周都会和莫老师有固定的科研交流时间,一起探讨实验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而莫老师在生活上也对我们十分关心,生病了会帮我们找医生;实验失败心情郁闷了会和我们进行心理辅导;毕业前会帮我们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他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是一位科学严谨,生活风趣的好师友。”

“不论时代怎么变迁,头顶上的星空和基本的价值观都不会改变。”莫玮老师在对青年学子的寄语中说到,“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仍然不能忘记的是责任和奋斗。我常和学生讲的一句话是奋斗的人生没有终点。持之以恒才能止于至善;立足当下也要放眼未来,牢记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尤其对科研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保持好奇心,保持专注力。”

(文/生命科学学院 范琳琳  教师工作部   图/生命科学学院)

【身边好老师】专栏通过选树优秀教师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展示新时代我校教师阳光美丽、爱岗敬业、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良好形象,营造院院有典型、榜样在身边、人人可学可做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坚持“四个相统一”,当好“四个引路人”,争做“四有好老师”,为培养一流人才提供坚强保证。欢迎各学院广大师生踊跃投稿。联系人:教师工作部 巩林,联系电话:

责任编辑:陈联文

厦门大学函授报名厦门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厦门大学)
上一篇:百年拾光非常感谢我师的长期指导和培养
下一篇:加大消费扶贫力度 助力决战脱贫攻坚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