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北高校

疫后教育变革刘宏达加快构建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华大在线_华中师大新闻网

时间:2020年11月28日 信息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新冠肺炎疫情是本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最大的一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给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社会造成重大冲击,也给高校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和严峻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打胜仗首先要有正确的战略策略”。后疫情时代,加快构建高校科研创新体系,既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和人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科研工作的启示

科学研究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科学技术更是第一生产力。高校科研是国家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科研人才的培养重任,又直接参与科研任务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此次重大疫情防控对国家的科研水平与能力是一次重大检验与考验,也为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创新提供了重大启示。

一)关注人与社会的发展是科研工作的价值旨归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力的变革,其中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主要由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来完成,精神生产力的提高则主要由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来完成。此次重大疫情既关涉到人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又关涉到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作为个体的人与国家、社会以整体力量抗击病毒的科技实践活动,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高度结合与集中展示。此次重大疫情告诉我们,只有人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无论是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价值目标与归宿,才能在涉及人与社会根本利益的重大事件中显示出科研成果的独特价值。

(二)科学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次疫情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等前所未有,如果没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手段,不可能取得抗击疫情的胜利。从我国的科学抗疫实践看,一方面坚持科学防治,广大医务人员与科研人员日夜攻关,不断创新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治愈率和降低了死亡率;另一方面坚持科学防控,广大疫情地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防控能力,有效地阻击了疫情的扩散和解决了严格封控措施之下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等难题。总结此次抗疫的经验教训,人类必须重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只有尊重科学以及不断加强科学研究及其成果的有效运用,才有可能战胜一切疫病的侵害。

(三)疫情防控与意识形态斗争相交织

此次重大疫情波及全球,世界各国人民本来应该团结一心、共同实施救助与自我救助,但受不同国家政治利益的需要,全球携手抗疫的局面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以赤裸裸的方式散布各种“甩锅”中国的论调,更有甚者是在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加大经济贸易战争力度,其本质还是中西方国家利益之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战。在我国疫情防控过程中,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与境外敌对势力沆瀣一气,罔顾事实、无中生有、以谣传谣,极尽煽动蛊惑之能,妄图制造社会混乱与国家动乱。这其中也包括有少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发表了一些不适当甚至是错误的言论,产生了极坏的社会舆论影响。此次疫情与舆情的叠加,既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充分表明科学研究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前提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自身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

(四)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科研工作的不足

经过七个多月的努力,人类对新冠肺炎病毒的发生、传播、诊治、预防等还存在许多不解之谜需要破解,也可以说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病毒的科学方法。这一方面暴露出人类在来势汹汹的重大疫情面前科技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表明人类在常态化防控病毒斗争中需要不断加强科研创新。同时,重大疫情防控是一场以疫病救治为中心而展开的全社会应急管理与救治战争,其对科学创新发展的需求是全方位的,特别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等的需求贯穿于各个环节、渗透于各个方面之中。此次重大疫情防控斗争中,我国先进的科技水平得到充分彰显,但与此同时也暴露我国科学技术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如在商业领域表现不凡,但在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基层治理等领域表现相对薄弱;在实验成果、论文发表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实践应用、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相对不足;在基础理论、前沿技术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一些关键的“卡脖子”技术上还没有真正地突破等。

(五)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科研提供创新机遇

机遇与问题总是相伴而生。此次重大疫情防控斗争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必然推动着科学研究迎着问题而不断创新。同时,适应常态化防控的需要,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等必然发生着重大改变,从而为科学研究在任务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创新提供广阔空间。对于高校科研来说,如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与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两个方面的工作,需要从疫情防控斗争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疫后“综合症”防治中寻找着力点,从重大疫情引发的社会变革中调整学术研究布局与科研活动的方式方法等。而要做到这些,意味着高校科研工作者必然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设计中准确定位自身工作的价值目标,不断增强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等,从而推进自身工作的不断创新。

、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从总体上说,后疫情时代我国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定位没有变,把握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根本要求没有变。但在重大疫情防控中所暴露、发生的全球意识形态和经济贸易等领域的斗争,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更加艰巨,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扑朔迷离,从而也使加快构建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出现一些新特点。

一)高校科研育人的职责日益清晰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校的根本任务和立身之本,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构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根本性制度设计。高校教师既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根本职责,又是国家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将教书育人根本职责与科学研究活动高度融合,充分挖掘与利用科学研究工作中所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构成高校科研育人的本质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科研育人工作的领导,就是要在构建具有引领世界前沿科技能力的创新体系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基础之上,一方面加大国家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使致力于国家科技创新的人才源源不断、后继有人;另一方面坚持育人者先育已,加强高校科研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升,使高校科研工作成为国家科研体系中最富有创新活力的组成部分。后疫情时代,中西方国家围绕我国高校科研人才包括后备人才的争夺之战将更加激烈,这既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长期斗争的必然,也是科技创新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重要作用日益突显的必然。因此,加强党对高校科研育人的领导、强化高校科研育人职责的落实,是加快构建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创新体系的关键所在和核心环节。

二)高校科研服务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国高校作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力量,必然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科学研究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坚持“四个服务”是其基本要求和应有之义。在此次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科研成果在许多方面虽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精准医疗、精准防控等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成果转化不及时、技术创新不适应、咨政服务不对接等现实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高校科研评价存在着唯论文、唯职称、唯文凭、唯帽子、唯奖项等顽瘴痼疾。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工作者要进一步坚持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定“四个自信”,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走向社会,主动对接国家和社会重大战略需求,瞄准社会治理现代化和能力现代中的薄弱环节和短板之处,以时不我待、责无旁贷的精神,切实提高促进实践问题解决和推动实践创新的科研能力。

)高校科研加强与世界对话的工作格局日益复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长期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之中,中西之间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对立是根本的,所谓的科技文化之间的合作交流是有条件限制的。此次重大疫情防控斗争中,我国不仅采取了历史上最严格的封控措施,为防止疫情蔓延做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而且积极地为世界100多个国家提供了医疗救援和物资援助等,表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意与情怀。但即使是在这种需要全人类同舟共济的背景下,逆全球化、单边主义、民粹主义等错误思潮泛起,一些西方国家中甚至加快对中国进行“经济脱钩”和实施技术封锁等。危难之时见真章,我们要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后疫情时代中西制度之争不但不会停止,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因而,高校科研在面向世界的交流与合作中,既要着力解决核心领域和关键技术上受制于人的问题,增强我国科技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又要加快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从而牢牢掌握在与世界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中的主动权与主导权。

(四)高校科研活动方式网络化变革趋势日益突显

现代社会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体系,特别是人类社会的自由流动为高校科研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在重大疫情的严格封控措施之下,人类现实物理空间的自由流动受到了限制,导致传统的科研方式方法失去了实施条件。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力下,人类生产生活在网络空间得到延展,既以新的方式使个体的意志、情感、心理等得以自由表达,又以新的途径使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秩序关系得以有效维护。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特点,高校科研工作者必须充分掌握和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能够承接传统科研方式方法功能,并与之互为补充的网络化科研活动,从而推动科研活动方式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实践证明,疫情期间一些高校科研工作者利用网络手段开展学术报告、在线研学、社会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互联网实验等,既实现了“停学不停研”的目标,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科研活动的方式方法。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活动方式的网络化变革不仅不会停止,而且会越来越深入,朝着数字化、精准化、分众化、智慧化等模式不断推进。

(五)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全域性统筹的导向日益增强

全域性管理是现代经济社会管理的一种重要理念和方式,强调以优势产业为带动,形成全区域内的各种资源的相互对接与融合,从而形成整体性发展优势。此次重大疫情防控,也是以疫病救治与疫情防控为中心,对社会各种资源的高度集结与充分利用,其中也包括各种科研成果的综合运用。传统的高校科研管理以学院和学科为单位,虽然可以形成一些学科学术特色或高峰,但难以以多学科的整体优势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域性管理难题。因此,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管理服务要适应经济社会全域性管理的新特点与需求,一方面要发挥优势学科的带动作用,加强建设多学科、跨学科相融合的学术科研群体,以对接经济社会全域性管理的需求,形成多学科共同攻关、协同创新的整体优势;另一方面要发挥体制机制的创新作用,加强推动项目管理、成果培育、团队扶持、资源建设、评价改革、服务优化等方面建设,形成全周期、全要素、全方位的管理优势。

加快构建后疫情时代高校科研五大创新体系

此次重大疫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后疫情时代科学抗疫也将贯穿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高校科研活动和管理工作从抗疫中总结经验教训,化“危”为“机”,需要加快构建“五大”创新体系。

一)加快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理论创新体系

我国的抗疫模式再次证明,坚持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是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首要前提。后疫情时代,我国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但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也越来越艰巨,如何加快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思想理论创新体系,并以此增强人们的理论武装和形成强大的思想合力,是高校科研工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其解决的是人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人类实践活动,其发展道路代表着人类解放事业的前进方向。高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从而为加强科研育人和各项科研活动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二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宣传,丰富当代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推动着党的思想理论体系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创新,以巨大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创造性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使之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高校科研工作既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和行动指南,又要加强对其理论内涵与创新体系的研究阐释宣传,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最新理论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真正成为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理论武器。三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精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要求,立足于解决我国具体问题的思想理论知识体系。高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一方面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提供话语主导。

二)加快构建更高质量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科研育人创新体系

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其中科研育德,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和学术诚信意识等;科研育智,在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现代信息素养的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等创新型人才;科研育体,在于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身体素质,倡导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科研育美,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科研育劳,在于增强学生的勤于劳动和科研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等。加快构建与更高质量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科研育人创新体系,是高校科研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一是进一步明确科研育人的目标。高校科研工作要时刻绷紧意识形态斗争这根弦,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作为自身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求真务实、聚焦科技前沿,恪守学术道德,不断顽强拼搏和创新进取等。二是进一步落实科研育人的职责。高校科研工作者既要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和以身示范的重要职责,又要创造性利用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将育人作为科研活动的首要职责,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科研评价的核心指标等。三是进一步创新科研育人的方式。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广泛地吸引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文献梳理、实践调查、实验分析、论文写作、学术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对科研流程、规范等的知识性认知和实践创新能力。四是进一步创新科研育人的机制。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和人才培养单位要形成政策统筹和工作协调机制,既提高广大教师参与科研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又要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覆盖面、有效率和满意度等,从而使科研育人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等。

三)加快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学术理论创新体系

“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自2015年以来在国家、省级和高校三个层面予以实施。各高校以“双一流”建设为带动,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管理体系等建设力度,不断促进自身的内涵式和特色化发展。高校科研工作既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标志和必要支撑。加快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学术理论创新体系,需要在重大基础性理论要有突破、在重大原创性理论上要有建树、在重大应用性技术上要有创新、在重大咨政服务上要有所贡献等。因而,构建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学术理论创新体系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一流的科研组织建设。根据一流学科建设的需要,凝练研究方向和整合研究力量,建设一流的科研机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等,既加强其它一流专业、行业等的跨领域融合交叉,又加强与国际一流学术组织的竞争与合作等。二是实施重大项目与成果的培育计划。根据一流学术成果的建设标准,以及已有的研究基础与条件,并对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对一些具有重大基础性、战略性等课题项目予以立项支持,对一些具有重大原创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予以资助扶持等。三是加强一流的产学研用体系建设。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加强与一流行业、企业等的合作,形成科研活动从立项研究到成果转化应用全过程“一体化”协作体系,既提高科研工作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又增强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按照实体化、专业化、职业化、品牌化的目标,加强建设以决策研究为导向、以项目研究为纽带、以咨政服务为特点的新型智库管理体系,并畅通与各级党委和政府研究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渠道。

(四加快构建与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管理服务创新体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决策部署,后疫情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更需要加快推进。高校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是一个涉及多层级、多内容、多需求等的复杂体系,需要以现代化思维与方式来创新其体系。一是科学化目标管理。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与现状,按分类建设的原则,适当参照投入与产出比,合理指导各类科研组织制定年度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通过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方式予以管理考核。二是扁平化机构运行。即按精简管理层级的要求,一方面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将管理权限下放至学院,构建以学院为主导的科研事务管理模式;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管理结构,建立高校科研部门直接对接科研组织和科研工作者的沟通渠道,使一些通过学院解决不了的事务能够以直接对接的方式快速得到解决。三是信息化流程改造。通过校内各种管理服务信息的共建共享,建立科研工作者“一张表”“一站式”等网络事务管理服务平台,并通过手机APP、大数据分析等工具利用,实现科研管理服务内容资源的自动推送与获取、智能分析与利用等。四是共享化资源提供。通过对各类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信息等的收集与处理,建立各种不同功能的数据库、资源库等,从而提高优势资源的整合利用效率。五是市场化服务对接。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和校外专业性机构、企业等的合作,一方面拓宽科研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强项目竞标、科研合作、成果转化等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一些重复性、技能型的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外包转移,以提高管理服务效率。

五)加快构建与“四个相统一”要求相适应的队伍培养创新体系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广大教师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高校科研工作是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风险之地。加快构建与“四个相统一”要求相适应的队伍培养创新体系,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思想引领与业务培养的关系。高校要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等一系列要求,加强对科研人员的思想理论教育与行为价值引导,通过组织政治学习、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组织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运动史,深入开展世情、国情、党情和教情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他们增强科研育人的使命担当和科研业务的素质提升。二是规范管理与激发活力的关系。规范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特点,但高校科研坚持规范管理要以信任为基本前提,既坚持政治规矩、科研纪律和学术规范,又要充分尊重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形成运行有序、保障充分、充满活力、评价科学的管理机制。三是资源供给与能力提升的关系。资源供给是支持和保障高校科研活动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只停留在资源管理与分配的浅层次工作层面,既要根据科研工作者的能力水平实行差异性的资源供给,又要以资源供给为杠杆加强科研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升。四是骨干培养与团队扶持的关系。重视科研骨干培养是高校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科研骨干培养不能只是单个个体的培养与扶持,而要注重根据学科建设和跨学科融合等需要,将骨干培养与创新团队扶持高度结合起来,即使学术骨干在创新团队中发挥领军作用,又使学术骨干在与创新团队的共同成长中获得更大的支持。

华中师范大学函授报名华中师范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华中师范大学)
上一篇:疫后教育变革佐斌实施全民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华大在线_华中师大新闻网
下一篇:桂子山上 筑梦启航 2020级全体新生开启人生新篇章-华大在线_华中师大新闻网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