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上海高校

专家聚同济共议“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

时间:2017年07月13日 信息来源:同济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随着当代信息科技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中国的工程教育应当如何创新发展?如何吸引更多青少年热爱工程科技,有志于成为工程师、投身中国工程事业?7月4日,“造福人类 开创将来——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论坛在我校举行,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为中国工程教育创新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建言献策。首个体系介绍中国工程师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集成性出版项目——《中国工程师史》(普及本)一书在会上首发。  

专家聚同济共议“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  

专家聚同济共议“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钟志华到会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黉舍长丁烈云,国家天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师史》主编、教育部原副部长、我校原校长吴启迪,我校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原常务副校长陈以一,浙江大学工程教育创新研究中间副主任、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炜分别作主题报告。出席论坛的还有上海杉达学院党委书记、原东华大学党委书记朱绍中,我校常务副校长伍江,副校长江波、吴志强、顾祥林等,江波主持论坛。
  钟志华校长在致辞中说,工程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据紧张地位,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设工程教育强国,对服务和支持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意义庞大。同济大学以医学起家、凭工科发展,自1912年设立工科开始,百余年来积累了雄厚的工科教育经验。近年来,同济大学在工程教育改革、杰出工程师培养、工程认证、新工科建设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探索与实践。在赓续推进工程教育实践的同时,同济大学还进一步开展工程教育的研究,体系梳理和研究“中国工程师”的发展历史,对中国工程教育的建设具有紧张意义。
  吴启迪教授以《“一带一起”背景下的中国工程教育》为题作报告。她从中国工程师的地位和作用谈起,她说,古往今来,人类创造了无数的工程奇迹,每一项工程都倾注着许很多多能工巧匠和工程大师的伶俐和汗水,工程师是“造福人类、开拓创新”的践行者。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程能力与先辈国家相比还有肯定差距。工程技术是创新的源泉,培养数以万万计的各类工程科技专业良好后备人才,对于推动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具有庞大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工程师的社会作用和声望一向受到某些轻视,“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在降落。这必要我们创新工程教育和传播的体例方法,让工程师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让工程师成为千万万万良好年轻人憧憬的职业。
  吴启迪教授透露表现,“一带一起”战略带来了伟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投资需求,为中国的工程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也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进“一带一起”建设的进程中,我国工程教育承担着独特的使命。为此,她对“一带一起”背景下的中国工程教育提出了三点建言:服务“一带一起”建设,首先要扩大来华留学教育,培养适需的境外人才,重点扩大“一带一起”沿线国家来华留门生,进步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知足“一带一起”建设需求,打造来华留门生教育品牌课程、品牌专业。其次,服务“一带一起”建设,还要通过教育与产业同步、黉舍与项目实践结合,培养、输出高素质技能人才。此外,还要对那些大通道、大动脉、主航线、紧张节点、关键环节所急需的技能人才要优先部署、重点培养,在项目建设所在国办学,把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密切结合起来。
  丁烈云院士在题为《对工程科技发展趋势与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点熟悉》的报告中,对工程教育改革积极建言:一是变化工程教育范式,工程教育应当从“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转型发展;二是优化工程教育过程,聚焦“综合、实践、集成能力”的培养,凸起其“实践性、综合性、互动性、跨学科”;三是将学科上风转化为教育资源,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上课,实验室资源向本科生开放,最新科研成果进本科生课堂,本科生参加课题研究;四是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第一、第二课堂教学培训系统,完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
  陈以一教授在题为《工科硕士培养状态的转变与教育质量认证的推进》的报告中指出,工科硕士生的教育,在将来工程师的教育培养中,占据特别很是紧张的地位。工科硕士生的主体应是工程师教育,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应当合轨。他认为,过于强调全日制工学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区分未必合适;特别很是有需要按照共同窗科基础、多组课程选择、不同实践模式、结合分流选题的方针,探索出更加吻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师教育的道路。他同时指出,应明确“工科硕士教育认证制度与执业资格相衔接”的思路。
  张炜教授的报告标题是《在工程教育体系再造路径:国际工程联盟工程人才分类标准的启示 》,他指出我国工程教育体系现存的重要题目:工程人才培养以学术型为主,同质化紧张;工程技术专家培养不足,体系缺乏衔接性;中国特色的多元工程人才分类和标准缺失。为此,他提出了我国工程教育体系再造的路径:构建多条理有机衔接的工程人才培养系统;推行与工程职业能力相匹配的本硕一向制;大力推进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的中国情境化应用;积极加入多类型的工程人才国际协议,构建中国工程教育标准。
  会上,江波副校长代表《中国工程师史》编委会介绍了图书的编撰情况。此书的编写源自于吴启迪教授的提议和推动。2007年,吴启迪教授在为德国出版的《工程师史 :一种连续六千年的职业》中文版写序的过程中,翻阅该书,发现中国虽有浩繁蜚声世界的工程奇迹,却在书中鲜有提及,对于中国工程师则几乎无记载。这深深触动了这位一向关注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培养的教育专家,她决定“要写一部中国人本身的工程师史”。2013年正式确定《中国工程师史》出版计划,由吴启迪教授担任主编,常务副校长伍江、副校长江波牵头组织我校各院系共同参与,旨在对中国工程师进行比较周全、客观的记载和评价,提拔中国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探寻工程人才的培养之路。
  从设想的提出到书稿的成型,该书得到了中国工程院浩繁专家的大力支撑和引导,徐匡迪院士欣然作序。我校联合各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组建了20余支学科团队,搜集整顿了大量史料,为该书的编写支出了极大的心血和努力。
  编委会透露表现,编写本书的初衷是让大众对中国庞大工程、工程发展以及工程师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有更深的熟悉,对那些做出过和正在做着杰出贡献的工程师们透露表现敬仰之情,呼吁社会高度关注“工程师”这一职业群体,认同工程师的价值,尊重“工程师”这一职业,并给予那些有志于从事中国工程事业的青年学子以鼓励、鞭策和指引。
  《中国工程师史》一书按时序对我国各时期的庞大工程实践和工程科技创新背后的工程师进行了体系梳理,以工程领域为切入点,以庞大工程、历史事件为线索,以工程人物为灵魂,从古代工程巨匠到现代卓异工程师,尝试记录和挖掘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发展的若干紧张片段,显现中国工程师的集体伶俐和创造力,呈现工程师这一职业的团体培养系统和作用。此书也是首个体系介绍中国工程师历史、作用和地位的集成性出版项目。该书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消息出版发展改革项目库”,获国家出版基金、上海市消息出版专项基金和同济大学985基金的支撑,由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专家聚同济共议“中国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发展”

  论坛上,吴启迪教授、钟志华校长共同为新书揭幕,并向我校图书馆、兄弟院校代表及门生代表赠书。继此书普及本出版之后,年内还将出版三卷本。
  座谈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四位主讲人的报告、中国工程教育的发展、工程人才的培养和《中国工程师史》的出版睁开热烈讨论。大家认为,没有壮大的工程能力,没有良好的工程人才,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专家们盼望社会各界能够充分熟悉到工程师的工程实践是推动人类创新发展的紧张力量,重塑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工程教育的紧张作用,培养和作育千万万万各类高素质的年轻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提供紧张的人才支持。


同济大学函授报名同济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同济大学)
上一篇:同济架设全球第一组3D打印步行桥,“上海数字将来”展窥见数字设计将来!
下一篇:法国图卢兹大学联盟代表团来访我校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