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河南高校

中国教育报骑行家访是一堂师德示范课2016年9月16日

时间:2016年09月20日 信息来源:信阳师范学院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编者按:新华社报道我校“武崇申:骑摩托车家访的大学‘武妈’”后,全国六十余家网站、报纸进行了转载,20多家省级卫视和优酷、爱奇艺等知名平台进行了 深度分析,社会反响强烈,展现了我校师德建设的最新成果。现转载《中国教育报》刊发的评论,以飨读者。

【中国教育报】骑行家访是一堂师德示范课(2016年09月16日)


      据媒体报道,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武崇申,从2015年2月起,利用寒暑假独自骑着摩托行程一万多里,走访了自己所带2013级历史班的绝大部分学生,还有自己担任过班主任、已经毕业的2009级的部分学生。

      在大学师生关系疏离乃至暴力事件时有发生,教师职业形象有所下滑的当下,武崇申老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师者形象。对武崇申老师来说,家访可能就是职业责任的惯性使然,就是牵挂和关心学生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舆论的关注和家长的肯定也表明,即使在大学,我们也需要家访的老师。

      但这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并不容易做到。无须讳言的是,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存在着一定缺失,一些教师理想信念淡漠,以功利主义态度对待工作,有的甚至把拉关系、走后门用到师生关系上,在大学“小社会”中,师生关系日渐功利化。但另一方面,现行师德规范存在着偏重理想性,缺乏现实性;偏重社会要求,缺乏人文关怀;偏重价值性约束,缺乏专业性规定等问题,如此种种令社会对师德屡屡发出不满的声音。

      我们不能仅仅把教师当成养家糊口的职业,把教师从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仅仅看成是为了获取金钱报酬,在这个方面,武崇申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家访,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可敬和亲切的一面,正如学生所说:“武老师正是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承诺,他的以身作则带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育。”这种价值观无形影响和熏陶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了单一的知识传授。

      师德需要被感知和被认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固然值得称道,但真正能打动人心、启发学生,能被社会称赞的师者应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我们更需要地气十足、无形之中抵达人心的师德形象,如“看起来像农民工”的大学家访老师。在我们的日常观念里,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是伦理期待,希望教师精神崇高,境界超越的同时,要求教师具有安贫乐道、无私奉献的君子人格,殊不知,这已背离了社会现实,违背了基本人性。必须认识到,背离了基本人性的职业规定,必定导致虚假、空洞的道德想象。因此,笔者身边的“师德标兵”武崇申老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不是为了家访而家访,而是把学生冷暖和成长成才挂在心上的普通老师。

      师德关乎社会,关乎未来。被认同的师德,传递温暖和爱。武崇申老师骑行家访的道德示范价值无须过度拔高,从可感知可感受的普通道德立场来理解,可能是传递师者温暖的最好方式。

 

信阳师范学院函授报名信阳师范学院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信阳师范学院)
上一篇:信阳市中小学语文、音乐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在我校举行
下一篇:媒体聚焦我校新生开学盛况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