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手机版 扫一扫
湖北高校

沈壮海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时间:2016年06月21日 信息来源:武汉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沈壮海: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16-06-16 15:01  作者:沈壮海  来源:《求是》  访问次数:

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是我们党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贯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一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形成并彰显出自己特色、风格和气派,需要实践的滋养锤炼、历史的淘洗筛验、学术共同体的接续努力,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现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走过百年艰辛历程、历经几代学人探索开拓、与我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一路同行,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起点,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彰显自己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就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确立了引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行动纲领。

坚持立足中国这个根本要求。任何学术的特色,归根到底,都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与生产生活实践。立足中国是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与气派的根本。立足中国实际,最核心的就是要聚焦中国问题,体现民族性。中国学术,只有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才能展现出中国特色的卓然风姿。立足中国实际,还要求我们古为今用,体现继承性。传承优秀传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汲取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立足中国实际,还要求我们珍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及其发展的最大“增量”,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夯实这一主体内容,深化已有“增量”的研究,努力形成新的“增量”。立足中国实际,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要坚持洋为中用,开门搞研究,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有益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丰富滋养。

始终扣紧创新这个永恒的学术主题。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绝不简单等于古色古香,在现代学术发展的真实场域中,它更应该是当代中国思想和智慧的展示。唯有创新,一种思想文化或学术体系才能随着对新问题的探索求解而不断更新发展,葆有对社会发展的有效解释力和引领力,其所呈现的特色、风格与气派,才会具有生命活力和现实意义。深化学术创新,需要我们切实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当代中国的建设实践,没有模板可以套用、没有现成教科书可资参考,提出了许多亟需创造性探索回答的大问题、真问题、新问题,这为一切富有创造性的学术驰骋提供了广阔空间。紧紧抓住这些问题,是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深化学术创新,需要在关注新问题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问题作出自己的新探索、新解答,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坚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学术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方法的综合体,是“道”;学科体系展现着学术体系的内容分类,也是学术研究开展及学术教育传承的组织机制,是“体”;话语体系是由表达、呈现学术体系的概念、范畴等构成的系统,是“言”,三者相互影响、互不可分。学科体系的建设,关键是要进一步增进与社会发展的联系,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使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话语体系的建设,核心任务是要提炼形成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形成中国学术的话语权。有生命力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因而,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推进,离不开学术体系建设的深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学术体系才会更加充实,学科体系才会有内涵、有灵魂,话语体系才会有穿透力和感染力。

把人才建设作为最根本的建设。繁荣学术,人才为本。学术繁荣的根本标志不仅在于出成果,更在于出人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积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实施好这一战略,核心是要把人的建设摆到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建设的中心位置,既能立足当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又能面向未来加强新人的培养,积极涵育哲学社会科学持续繁荣发展的未来中坚,使各类建设工程真正成为“育人工程”而非“形式工程”。实施好这一战略,要求加快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为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实现学术创造活力的充分涌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作者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原载《求是》2016/12,经作者授权转发。)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6-06/15/c_1119024124.htm

(本网编辑:付晓歌)

武汉大学函授报名武汉大学成人高考报名
(作者:佚名 编辑:武汉大学)
上一篇:全球校友代表纽约共议母校发展
下一篇:武大跻身QS排名亚洲大学50强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